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疑难问题 |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C.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不拘于时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而耻学于师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而绝江河(横渡) |
B.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
C.士大夫之族(类)今之众人(许多人) |
D.则耻师焉,惑矣(疑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A.韩愈认为圣人、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一方面在于他先天素质高,一方面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常在于险远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穴窈然窈:幽深 |
B.夫夷以近夷:平坦 |
C.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差错 |
例:常在于险远
A.有泉侧出 | B.其进愈难 |
C.火尚足以明也 | D.问其深 |
A.本文既有一般的游记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又有议论文的特点,记游的内容和说理部分紧密结合,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 |
B.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这两个观点。 |
C.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本文语言精当。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文言文阅读。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②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③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穆公使人厚币①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注释:①嬴(yì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②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③铚(zhì),地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②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③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穆公使人厚币①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注释:①嬴(yì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②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③铚(zhì),地名。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璧马赂于虞故也赂:贿赂 |
B.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让:谦让 |
C.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故:坚持 |
D.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干:求取 |
A.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
B.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
C.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
D.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
A.秦穆公把百里奚当作陪嫁的奴隶,后来百里奚逃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缪公又想重新赎回他,最终用五张黑羊皮为代价赎回了百里奚。 |
B.百里奚三次听取了蹇叔的建议,都躲过了祸患,所以他认为蹇叔是个贤才。 |
C.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管理国政,并称他为五羖大夫,但百里奚却谦让推辞,他以自身的实际遭遇,推荐比自己更有才能的蹇叔。 |
D.百里奚以年老及亡国为由不与秦穆公谈论政事。秦穆公认为虞国灭亡正是因为虞君没有重用他,而不是百里奚的错,从而打动对方,立刻与之畅谈三日。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代指宋朝) |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 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
A.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
B.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
C.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
D.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B.履巉岩,披蒙茸披:披着 |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畴昔:以前。 |
A.以待子不时之须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听其所止而休焉当其欣于所遇 |
C.凛乎其不可留也其孰能讥之乎 |
D.于是携酒与鱼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
C.第三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赤壁夜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
D.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乙】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运:转。
【小题1】找出乙文中的两个成语。
【小题2】结合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有何异同。
【甲】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乙】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运:转。
【小题1】找出乙文中的两个成语。
【小题2】结合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②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夷险:铲除危险 |
B.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捐馆:这里指去世 |
C.而见贱俗人之目见贱:被看轻 |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众庶:一般人 |
A.以贻其后之居斯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C.然则竹之于草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D.唯用贤者异之求人可使报秦者 |
A.作者认为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
B.文章第二段写了关相国府中竹子的遭际:关相国爱护有加,别人的不料理、任砍伐,作者入住相国府,重新扶植竹子,渐渐竹树成荫,清风吹过竹林会传来清新悦耳的声音,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 |
C.作者将此文刻于亭的墙壁上,目的是让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到。希望他们能好好打理竹树,不要令它像昔日般遭人任意砍伐。 |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 |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②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
②终鲜(少)兄弟
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慈(慈爱)父见背
⑤逮(及,到了)奉圣朝
⑥行(行走)年四岁
【小题2】下列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句子与例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4】对后两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请将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
②终鲜(少)兄弟
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慈(慈爱)父见背
⑤逮(及,到了)奉圣朝
⑥行(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 | B.①②⑥ |
C.②④③ | D.②⑤⑥ |
A.而刘夙婴疾病拔剑撞而破之 |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沛公安在 |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D.臣以供养无主 |
A.前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
C.本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
B.赢粮而景从赢:赢得 |
C.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铦:锋利 |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絜:衡量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A.敲扑,鞭打犯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亦指敲打鞭笞。 |
B.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
C.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 |
D.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交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
(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