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夷险:铲除危险
B.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捐馆:这里指去世
C.而见贱俗人之目见贱:被看轻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众庶:一般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贻其后居斯者句读不知,惑不解
B.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C.然则竹之草木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D.唯用贤异之求人可使报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B.文章第二段写了关相国府中竹子的遭际:关相国爱护有加,别人的不料理、任砍伐,作者入住相国府,重新扶植竹子,渐渐竹树成荫,清风吹过竹林会传来清新悦耳的声音,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
C.作者将此文刻于亭的墙壁上,目的是让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到。希望他们能好好打理竹树,不要令它像昔日般遭人任意砍伐。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②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8 03:5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人非生而知之者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桃花记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暧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余辈冲筳前索酒,请移酒花下。老翁愕视,恭谨如命。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酒杯,老饕一番。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贏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日暮乃散。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卮脯为寿。

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至则田先生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客。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是时,不速而会者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归骈为十九。榼十一,酒七八壶觞。酒屈兴,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余辈大喜,赏为韵士。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长史、伯灵角智局上。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时酒沥尚余,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日暮鸟倦,余亦言,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纱中缥袖,大都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选自《媚幽阁文娱》)

注①花板酒杯:即梨花杯,以形似花瓣而得名。③藏钩:古代的一种博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分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较)胜负。”钩,为博具。③罍:酒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更衣冠出客    肃:迎接
B.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出关路 甫:马上
C.余亦言旋:回家
D.酒屈兴信:舒展,伸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B.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C.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D.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在花朝后一日,作者与友人,闯入一位陌生老人家中,老人虽愕然,仍热情款待,作者等人大快朵颐、嬉戏玩闹,最后作者作歌赠送给老人。
B.文章描写友人游戏和酒后的情态形象生动,游戏时如猿似鸟,酒酣后给路人簪花,暮归时相互扶持,表现出友人狂放的样态。
C.本文记叙作者城郊赏桃花之“乐”,寄寓爱花、赏花、护花不易之意。结尾把花与人、花与社会联系起来,笔墨虽然依旧轻灵,但心情已经沉重。
D.文章情感由欢乐转为悲伤,因为春盛花好、友人雅聚而快乐,也因为世上没有真桃源,即使有也会被摧残而无处避世。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
(2)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同类题5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miù)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3)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其后之曰“褒禅”
(2)其下平旷,有泉出   
(3)问其深,其好游者不能也   
(4)余之力尚足入,火尚足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记叙景物的顺序是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
B.开篇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C.第2段先详细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D.作者本应该继续寻幽访胜,走到前洞,因为听了倦怠者的话,退出洞来。一个“悔”字,概括出了作者的心情,引起下文的议论。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