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③晋国:春秋时韩、魏、赵三家分晋,魏国实出自晋国,所以梁惠王自称其国为“ 晋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
D.汤桀放:流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净香园小憩也就:靠近
B.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而已
C.或因人事之乖乖:不如意
D.图中之客十有八人凡:总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    )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④ 厥有层楼,颇宜高咏  ⑤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慧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C.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可人,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小题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2) 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
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
②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
③负扆(yǐ):背对屏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之患: 忧患
B.俗已乱而政不修修:修理
C.虽有布衣穷处之士布衣:平民百姓
D.诚以天下为务:职责
【小题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B.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C.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D.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社会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皇帝的称号有:庙号、年号、谥号等。
C.先秦时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者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D.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布衣之交指的是显贵者与显贵者之间交往的友谊。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 (《仁者爱人》)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死,又相之相:使……为相
B.邦君树塞门树:种树
C.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谅:原谅
D.有反坫 坫:国君之间见面放置酒杯的地方
【小题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小题3】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为池因:趁机
B.赢粮而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C.数百之众将:率领
D.度长大絜:测量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咸阳,销锋镝蚓无爪牙
B.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焚百家之言,愚黔首乱易整,不武
D.迁徙之徒也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的解说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过秦论》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宇内”、“四海”、“六合”、“八荒”在《过秦论》中都有天下的意思。
B.敲扑,刑具,短的为敲,长的为扑。鞭笞,拷打用的鞭子、竹板等物,这里指鞭打,“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意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黔首,百姓。战国时代和秦时对百姓的称呼。氓隶,隶,低贱的人,氓隶指下层人民。迁徙之徒,谪罚去边地戍守的士卒。
D.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墨翟(Dí敌),墨子名翟。他们分别是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古代圣贤。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出走,在陶(今山东曹县)经商,自号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车。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论说而世又不能死节者比
B.二十年外书望仆不相师
C.多未闻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去毕礼归之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小题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
【小题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也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木事不镂文:花纹
C.下之其上甚矣疾:痛恨
D.君而处身宗:尊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至矣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B.服之轻重便身青,取之
C.然则曷禄夫子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D.关市讥不征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非异也生:生活。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D.而神明自得,圣心焉 备:完备,具备。
【小题2】以下选项中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题2】下列选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但与《捕蛇者说》不一样,它不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其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C.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