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巉岩,蒙茸披:披着
C.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畴昔:以前。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待子不时之须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听其止而休焉当其欣于
C.凛乎不可留也孰能讥之乎
D.于是携酒鱼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小题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第三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赤壁夜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8 04:5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不名节  ②臣洗马  ③但以刘日西山  ④过蒙拔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薄:福分
B.外无期强近之亲: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
C.茕茕独立:孤单无援的样子
D.形影相:悼念。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B.至于成立
C.零丁孤苦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小题5】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

同类题3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小题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之不甚惜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彼秦者将何为哉?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二十八日,舟彭泽  次:排列
B.至牧羊亭上,芜充斥秽:杂草
C.乃相与然而去怃:失意
D.久之,佐郡,人或愤其不足起:起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登者忘其险// 少,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乃相与怃然去 //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物
D.一知当为,即以为己任 // 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
译:
(2)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译:
(3)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水的北面
B.舟车冠盖之冲:行驶
C.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退:谦让
D.盖其先君子之也泽:遗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中汴之余浸,以为陂池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木皆十围,岸谷隐然②孰能讥之乎
C.①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周②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①与其子孙游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小题3】全都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②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小题5】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3分)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4分)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