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_________________,斯天下之民至焉。
③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④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锄耰棘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_________________,斯天下之民至焉。
③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④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锄耰棘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1)历职郎署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臣具以表闻
(4)客逾庖而宴 (5)前辟四窗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减了玉肌 (8)辆起车儿 (9)安能以皓皓之白
(10)鼓枻而去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今臣亡国贱俘(2)而刘夙婴疾病(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6)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7)项脊轩,旧南阁子也(8)遂去,不复与言(9)屈原既放(10)子非三闾大夫与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4】解释文中加横线字
(1)垣墙周庭
(2)室始洞然
(3)亦遂增胜
(4)吾妻来归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1)历职郎署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臣具以表闻
(4)客逾庖而宴 (5)前辟四窗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减了玉肌 (8)辆起车儿 (9)安能以皓皓之白
(10)鼓枻而去
A.(1)(4)(10)/(2)/(3)(7)/(5)(6)(8)/(9) |
B.(1)(4)(8)(10)/(2)(9)/(3)(7)/(5)(6) |
C.(1)(4)(8)(10)/(2)/(3)(7)/(5)(6)/(9) |
D.(1)(4)(6)(10)/(2)(9)/(3)(7)/(5)(8) |
(1)今臣亡国贱俘(2)而刘夙婴疾病(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6)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7)项脊轩,旧南阁子也(8)遂去,不复与言(9)屈原既放(10)子非三闾大夫与
A.(1)(7)(10)/(2)(9)/(3)(4)(5)/(8)/(6) |
B.(1)(3)(7)(10)/(2)(9)/(4)/(5)(6)(8) |
C.(1)(3)(7)(10)/(2)(9)/(4)/(5)(8)/(6) |
D.(1)(7)(10/(2)(9)/(3)(4)/(5)(8)/(6)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某所,而母立于兹 |
B.岂敢盘桓,有所期冀 |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父去里所,复还 |
(1)垣墙周庭
(2)室始洞然
(3)亦遂增胜
(4)吾妻来归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阅读下面古文,按要求回答后面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仲尼适楚(去,到) |
B.犹掇之也(停止) |
C.子巧乎!有道邪?(方法) |
D.孔子顾谓弟子曰(回头) |
A.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
B.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
C.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
D.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
(1)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小题2】下列对文言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 )
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⑷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⑹而伤长者之意
⑺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⑻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小题3】加横线“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小题4】对节选段落理解有误的一项(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⑵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⑶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 ;掠夺 |
B.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 |
C.顾计不知所出耳顾:考虑 |
D.而右手揕其胸揕:刺 |
⑴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⑷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⑹而伤长者之意
⑺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⑻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A.⑴⑵都是被动句 |
B.“长者”和“穷困”“涕”属古今异义 |
C.“函”名词作动语,解释为“用匣子装” |
D.“活”,使动用法,使……活 |
例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
B.太子“恐惧”,心急如焚,“”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
C.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
D.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
⑴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⑵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⑶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小题2】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著作)。
【小题3】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小题2】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著作)。
【小题3】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小题5】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说 焉 昵 猫 而 贱 鸡 犬 者 犹 癖 谐 臣 媚 子 以 其 不 呼 能 来闻 叱 不 去 因 其 亲 而 亲 之 非 有 可 亲 之 道 也
【小题6】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必假口笼中假:借助 |
B.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殆:大概 |
C.鸡司晨,犬守夜司:主管,负责 |
D.尚有听其搴帷入室听:听从,服从 |
A.予则大违是论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 |
B.以其异于人声也虽豢以美食 |
C.是鹦鹉之见重于人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
D.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
A.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至于劳累而死。 |
B.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
C.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
D.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
①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小题5】请用“/”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说 焉 昵 猫 而 贱 鸡 犬 者 犹 癖 谐 臣 媚 子 以 其 不 呼 能 来闻 叱 不 去 因 其 亲 而 亲 之 非 有 可 亲 之 道 也
【小题6】作者以物喻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你如何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你又如何评判作者对鸡犬猫的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虞书》论乐首曰诗言志推本于言志以此知上世之说诗未有不先义理者也。《论语》所载圣人之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从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若是者,岂声歌之说乎?抑义理之说乎?郑氏【注】知乐之当歌诗耳,若夫诗之重夫歌者,则彼乌足以知之?
——[清]程廷祚《诗论》
【注】郑氏指郑樵,宋代学者。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虞书》是五经之一《 》中的篇目。《论语》中孔子曾用“兴、 、 、 ”四个字来概括《诗》的教化作用。
【小题3】这段材料中,程廷祚反驳了什么观点?
《虞书》论乐首曰诗言志推本于言志以此知上世之说诗未有不先义理者也。《论语》所载圣人之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从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若是者,岂声歌之说乎?抑义理之说乎?郑氏【注】知乐之当歌诗耳,若夫诗之重夫歌者,则彼乌足以知之?
——[清]程廷祚《诗论》
【注】郑氏指郑樵,宋代学者。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虞书》是五经之一《 》中的篇目。《论语》中孔子曾用“兴、 、 、 ”四个字来概括《诗》的教化作用。
【小题3】这段材料中,程廷祚反驳了什么观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去来江口守空船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歌以赠之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去来江口守空船
A.①②⑤⑥ | B.②③④⑦ | C.①③⑧⑨ | D.④⑤⑨⑩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 B.遂命酒 |
C.问君西游何时还 |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感斯人言 | B.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
C.转徙于江湖间 |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易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翻译下面句子:
(1)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2)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3)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易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翻译下面句子:
(1)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2)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3)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⑶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⑷ 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揭:揭开 |
B.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宣:效力、尽力 |
C.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蠖 屈:不得志 |
D.贻孙子,于胥乐兮胥:全、都 |
A.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吾于周氏见之矣 |
B.以公所命名乃复以科名望其子 |
C.因于园中构屋五楹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
D.诸子读书其间而人方望其大用 |
⑵ 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⑶ 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⑷ 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