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_________________,斯天下之民至焉。
③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
④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锄耰棘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1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访求,在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例送死。殆:危险
C.而境界危恶,层错出,非人世所堪。见:同“现”,出现。
D.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北:元军,北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有为也则思虚心纳下
B.莫知计出而不知其
C.余不得归矣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
D.贾余庆献谄后以其无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赏追捕,又有来自内部的误解中伤。
B.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的概括,用“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句统领下文。第二层,用多个“死”组成排比句写作者经历的种种险境,昭示他信念的崇高、坚定和毅力非凡。第三层,最后三句,宣泄悲愤的情怀。
C.文中两次用“呜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的危难,说明作者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又把思想感情推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D.“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说痛苦的遭遇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的痛苦,并憧憬苦尽甘来的美好前景,心里百感交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2)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翠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君(______________)(2)则与可之于君,厚矣(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B.天下云集应,贏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C.长饞,为除不洁者(《左忠教公逸事》)D.则直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余为文(《墨君堂记》) 至夜月明(《石钟山记》)
B.自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C.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浩浩乎如虚御风(《前赤壁赋》)
D.早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鸿门宴》)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小题5】从第①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送会稽金生序   明 宋濂
余居京师十余年,四方贤士从余游者众矣,晚得某生之才。余爱之既甚,凡见其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无不爱也。今年,某生以其友太学郭生睿来见,郭生与某同邑,出其文数十篇,读之,善驰骤①可喜,与之语,义理蔚然②,余又爱之。既而郭生又以其同舍会稽金文举访余,且称文举交朋友有义,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善为诗,太学之论诗者必称之。余又以爱郭生者爱焉。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③,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④,伤至公之道。益知某与郭之交荐其友为可爱,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取也。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注释】①驰骤:指才思敏捷,善于驾驭文字。②义理蔚然:指言辞有文采,华美。③枥:通“栎”,劣质木材。④讦(jié):攻击别人的短处,句中“排” 与之同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之论诗者必之称:称道,称赞
B.世不一二见举:整个,全部
C.年少则其分吾誉恶:厌恶,嫉妒
D.而喜文举爱才之心为足也取:取得、得到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见乡里及所与交游之人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B.余又爱郭生者爱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与其同时者犹爱之北山愚公者 年九十
D.余怪世士为识不宏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会稽金文举的序,属于赠序,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金文举是郭睿的同乡同学,很有朋友之义,又爱才,善为诗,当时太学里那些论诗的人都称赞他的诗写得好,作者也喜爱他的诗。
C.作者感叹这个时代少有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像灵芝一样少见和难得。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忌才妒才,作者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
D.本文借金文举的“爱才事才”来批评那个时代中“无才者忌才”的现象,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人能“识才爱才”。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及文举将归省其亲某生为之求言余故以爱才之说告之使见文举者若睹灵芝瑞木然而毋蹈余之所怪也。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见人有才者,事之惟恐不至。(2分)
②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3分)
③其可不加爱乎?(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复府君病,及   革:改变
B.至吾子而泽 斩:断绝
C.枵腹何焉 病:忧虑
D.乃蔬食以祭 具:备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小题4】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