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去来江口守空船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以赠之
A.浔阳江头送客B.遂命
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感斯人言B.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C.转徙于江湖间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2 04:2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小题2】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B.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C.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D.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小题4】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2)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小题3】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注】①竞:竞争。②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③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④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⑤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⑥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子进 少:年轻
B.而民不 非:非议
C.以天下大    骇:惊扰
D.自以为圣人  犹:还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有心而兵有顺B.而乱莫甚焉
C.而犹自以为圣人D.而今乎妇女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B.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C.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D.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老子对子贡谈三皇五帝治天下的事,表达了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B.从老子的言论和子贡的表现可看出老子对儒家学说持反对的态度。
C.三皇五帝自以为是圣人,所以老子对他们是不是可耻和有没有羞耻之心不敢确定。
D.老子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与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