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名:名称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小题2】(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
C.于是余有叹然力足以至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凌万顷之茫然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4】(小题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8
【小题5】(小题5)把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1 02:4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今君倚之书,盖讱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有拙 工:精巧
B.体众妙 并:兼具
C.率更貌寒 寝:丑陋
D.正其貌耳 称: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识其奇趣 此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B.尤工小楷 本出
C.能自出新意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
D.其言心正笔正者 其人可知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题4】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小题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分)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其德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也繇:原由
C.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
D.以朕之志焉耳著:完成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行事。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断之邪正。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得其要。君子博学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事。今吾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3分)()
①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才能不及中人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同类题5

黄冈竹楼记

(宋)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①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②”噫!吾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________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①齐云、落星、并于、丽谯:均为古代名楼。②稔:谷物成熟,谷物一年一熟,故以一稔指一年。
【小题1】“第见风帆沙鸟”中的“第”字和“吾以至道乙未岁”中的“以”字可以分别替换为什么字而不改变原意?(  )
A.但 于B.且 从C.则 而D.亦 为
【小题2】根据上下文,文中划线空格处应填入(  )
A.甲午B.至道C.戊戌D.咸平
【小题3】文中“广陵”与“齐安”分别是什么地方?(  )
A.扬州 安阳B.扬州 黄州C.广州 黄州D.广州 安阳
【小题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黄冈多竹,当地人就地取材,以大竹作瓦片造屋。作者用此法在一块荒地建了两间竹楼。
B.第二段以声音为主线串起夏雨、冬雪等自然景象和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等人事活动。
C.作者在竹楼中消遣闲暇,焚香静读,饮酒茗茶,以江山风月为伴,不屑于歌舞艳俗之事。
D.作者几年间虽不断升迁,但辗转各地,奔走不暇,不知前途何在,也有一缕淡淡的感伤。
【小题5】请将文章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注意文言构词特点,有修辞处可意译。)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