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小题1】以下关于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吐握之事:亲自
B.遍诸侯:打败
C.荀慈明:征召
D.惟君侯之:考虑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赂秦力亏
A.愿一识韩荆州‚见悲鸟号古木
B.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积水成渊,蛟龙生
C.或以才名知‚移船相近邀相
D.心雄万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提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结绿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05 06:2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祝盟(节选)
刘勰①
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舜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于言矣。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礻付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内史执策。然则策本书赠,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视仪,太祝所读,固祝之文者也。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涿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祭奠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盟者,明也。骍毛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劫,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祝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汉晋,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节选自《文心雕龙·十》,有删改)
①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B.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C.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D.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小题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小题3】下列有关文言文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分祝和盟两大部分。以论述祝文为主,同时讲了与祝文相近的盟文。祝和盟都是古代“祝告于神明”的文体。
B.本文按写作内容来分可分为4段。第一段讲祝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第二段讲祝词的写作特点,第三段讲盟文的产生及祝词的流弊,第四段讲盟文的写作特点。
C.祝词的产生,是“兆民”在生产活动中出于对风雨诸神的敬仰,而要有所报答或祈求,这反映了上古人民和自然斗争的淳朴思想。
D.刘勰强调“利民之志”而反对移过于民,不满于向鬼神献媚取宠,或利用鬼神以自欺欺人。最后总结史实,从而认识到兴废在人,鬼神是靠不住的,明确提出“忠信可矣,无恃神焉”,要后人警戒。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5分)
(2)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5分)
(3)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定公问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对曰:“善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登车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于使民  巧:灵巧
C.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哉  多: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颜回曰 勾践说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善御乎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C.善善矣 此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民力  樊哙侧盾以撞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岛屿之萦回穷:极尽
B.云销雨,彩彻区明霁:雨过天晴
C.遥襟畅,逸兴遄飞甫:刚、顿时
D.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机:机会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 地势极南溟深②怀帝阍不见
B.①兴尽悲来,识盈虚有数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
C.①访风景崇阿②屈贾谊长沙
D.①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属于实写美好秋景的一项是()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爽籁发而清风生
⑤天柱高而北辰远
⑥秋水共长天一色
①②⑥A. ③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小题4】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对滕王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也(游水)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小题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分)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擢,提升官职,其他如 “拔” 也指官职的提升,而“除”“拜”指任命官职,“改”“徙”“知”等也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朝。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家庭的基本状况,从情感上打动皇帝。作者很小的时候父母去世,自己依靠祖母抚养才长大成人,现在祖母有病,所以不能离开。
B.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朝廷和皇帝对李密的特殊提拔。主要表现为举孝廉,特下诏书拜郎中,授予太子洗马等。
C.文章还写朝廷以孝治天下,对年老有功德的旧臣给予特殊的照顾,自己的状况特殊,更应得到朝廷的照顾。
D.作者还列举了自己是伪朝做官的事实,说明自己本来就想做官,并不在乎个人的名节,不应朝廷的征召,只是祖母病重,没有别的非分之想。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