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想尊奉诏书奔走效力,祖母刘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告诉不允许;我做官与不做官实在是两难。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受诬陷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县,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终了。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各地拿者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不断地涌进他家里,以致脚踩着脚。
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吾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我的妻子回来,转述各小妹的话说:“听说我姐姐家有一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07 06:0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书·谢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B.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C.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D.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太祖也是庙号。
B.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以后大多是虚衔。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B.顺流而也   东:向东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会儿,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然。
【小题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六。纪日的用字还有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月末)。
B.苏子:即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C.孟,古人以伯、仲、叔、季或孟、仲、季为兄弟排行,“孟”与“伯”均说明排行老大。
D.槊,长矛。“横槊赋诗”即横执长矛昑《短歌行》,这是描写曹操的“雄壮”形象。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而又何羡乎D.固一世之雄也。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②宰予:孔子的弟子,字子我。③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④由与赐:子路名仲由,子贡名端木赐。
(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域:境界。   ②时:良时,好时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
C.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
D.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 喟然而叹曰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
C.由与赐小人也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D.临难而不失其德    于丘其幸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
B.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
C.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
D.志达而不犯于义—— 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
【小题4】下列对文段(一)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C.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D.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小题5】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百物   糜:使……熟烂
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