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4 09: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同类题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同类题3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寒食。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
C.社日。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D.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同类题4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全错的一项是( )
①传,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如《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②俗乐,是“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宫廷中宴会的“燕乐”。
③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都是指时间段。
④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的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⑤古代衣服也常常体现等级的差别,如裤脚短“犊鼻裈”常为士所穿,如《世说新语》中阮咸晒衣“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⑥传统节日“三元”中,“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叫灯节,中元指七月十五,下元指十二月十五。
A.②③
B.②④
C.④⑤
D.⑤⑥
同类题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后借指太子,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历朝历代以来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簪笏,冠簪和手板,比喻官员或官职。簪,束发戴冠时用来固定帽子;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如“舍簪笏于百龄”。
C.满秩,称任期届满,也称“秩满”。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白居易诗云“己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
D.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故“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如《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