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C.“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人所宗。
D.“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五斗为一石。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B.戍C.戌D.戎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伏惟启阿母 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下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指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B.“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包括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以及陈寿著的《三国志》,都是纪传体例。
C.《师说》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满是--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
B.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
C.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D.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谣,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A.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含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B.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之后就立秋了。
C.每个节气的称谓都显示了某些气候特点。春分、秋分的分都表示昼夜平分。
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是:()
A.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主。
C.清明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以禁烟、冷食祭日为主。
D.中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使用的纪年法是( )
A.干支纪年法B.年号纪年法C.生肖纪年法D.公元纪年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  )
A.月亮
B.姻缘
C.寿命
D.太阳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10米
D.30米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