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极有民族特色,请依据课文内容填出下列节日的名称。
腊月初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民族。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
B.“寂寂人定初”意为静悄悄的,人们都开始安歇了。“人定”为十二时辰中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2时至24时,指夜深人静之时。
C.“岁在癸丑”中“癸丑”为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纪年,由甲子开始,每60年为一周期。
D.“七月既望”中“望”为望日,指月圆之日,“既望”即过了望日之后,此处指农历七月十六。晦、朔则分别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和第一天。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
B.对联讲究协调,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和“人定”分别指戌时和亥时。
D.“会稽山阴之兰亭”中“阴”指山北水南,与之对应,“阳”指山南水北。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这篇辞赋反映了作者回归田园时的激动欣喜之情。
B.“东隅己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自汉代始荐举人才的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即后代科举的秀才。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楷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沿用至今。“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
B.星宿,我国古代为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牛斗之间”即指其中的牛宿和斗宿。
C.下九,即二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初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变徵,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则声调激愤。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和公羊传》《榖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楚辞》由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古代将一天时间划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人定”指的是子时,“黄昏”指的是戌时。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干支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如《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
B.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C.捣衣是古代妇女缝制衣服的一道工序,用具除了棒槌外,还需一个放置衣服的砧板,即“捣衣砧”。古时每当天气寒冷季,妇女便为亲人制作寒衣,所以阵阵的捣衣声中寄托了女子的情思,因而,“捣衣”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思念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就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诗句。
D.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是分开的。姓由血缘决定,后来通常以父姓为姓;名和字是幼时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故又叫表字;如白居易,字乐天。号一般是自命以显示某种志趣,故号丰富个性。如欧阳修号醉翁,杜甫号少陵野老。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束发戴冠常用“簪”来固定帽子;“笏”是大臣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常代指官员或官职。
B.古人把每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望”“朔”“晦”分别表示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的官员称为“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属“士”这一级。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