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满是--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
B.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
C.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D.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23 07:4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的“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装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短歌行》中的“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泰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D.《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同类题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二星的分野。
B.“朝菌不知晦朔”中“晦”为阴历每月第一日,"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C.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称谓,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按顺序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中,“三秋”指季秋是秋天的第三个月。
D.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用干支纪年。"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
同类题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他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B.杜甫《阁夜》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一句中的“五更”是古人计时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1-3点。
C.在唐诗高峰之后,宋人另辟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陆游是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别,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同类题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同类题5
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