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鲍照拟作为多。
C.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1.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中只收录了屈原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了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撰写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的叙事诗。
D.“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二年。句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望日的次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不是傍晚,而是古代十二时辰之一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B.“风骚”中的“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作品《楚辞》中的《离骚》篇。后来,“风骚”并称,泛指文学。
C.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搭建的屋舍。亦作“庐墓”。
D.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小说集《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D.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功,古代丧服名称,这里指穿这种丧服的亲族。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B.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C.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D.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B.黄昏:十二时辰之一,8是成时,相当于现在的17-19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23时。
C.结发,古代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髫束发。
D.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为妇女欢聚的日子。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标记日期的,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B.六合正相应: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都相适合。仕宦于台阁:台阁,原指尚书台,此句意指大的官府。
C.“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通“甫”,是对人的尊称。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有关文化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
B.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古代的床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D.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