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全错的一项是( )
①传,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如《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②俗乐,是“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宫廷中宴会的“燕乐”。
③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都是指时间段。
④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的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⑤古代衣服也常常体现等级的差别,如裤脚短“犊鼻裈”常为士所穿,如《世说新语》中阮咸晒衣“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⑥传统节日“三元”中,“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叫灯节,中元指七月十五,下元指十二月十五。
①传,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如《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②俗乐,是“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宫廷中宴会的“燕乐”。
③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都是指时间段。
④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的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⑤古代衣服也常常体现等级的差别,如裤脚短“犊鼻裈”常为士所穿,如《世说新语》中阮咸晒衣“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⑥传统节日“三元”中,“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叫灯节,中元指七月十五,下元指十二月十五。
A.②③ | B.②④ | C.④⑤ | D.⑤⑥ |
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
C.“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
B.古代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两种。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归去来兮辞》“乙巳岁十一月”。 |
C.《陈情表》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期”是较近亲属,“功”是较远的亲属。 |
D.“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即取此意。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正月晦日巷死”中,“晦日”,是指正月初一。
②《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文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的命名方法分别是地名、书室名、谥号、字、号、官职。
③《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的“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点21点。
④《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再别康桥》《小狗包弟》的作者分别是东晋王羲之、北宋王安石、现代戴望舒、巴金。
⑤《老人与海》《祝福》《孔雀东南飞》《包身工》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别有圣地亚哥、祥林嫂、刘兰芝、芦柴棒。
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①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正月晦日巷死”中,“晦日”,是指正月初一。
②《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文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的命名方法分别是地名、书室名、谥号、字、号、官职。
③《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的“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点21点。
④《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再别康桥》《小狗包弟》的作者分别是东晋王羲之、北宋王安石、现代戴望舒、巴金。
⑤《老人与海》《祝福》《孔雀东南飞》《包身工》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别有圣地亚哥、祥林嫂、刘兰芝、芦柴棒。
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A.①②⑥ | B.②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左传》和《乐》六种经书。 |
B.中国古代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朔”。 |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契诃夫、欧·亨利和马克·吐温。 |
D.“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前四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
B.罗贯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 |
C.《边城》中,翠翠随祖父进城看赛龙舟,祖父被人拉去喝酒,天晚了还没来接她。二老傩送要翠翠到他家里去等爷爷来找她,翠翠误会了他的好意,出口骂了他,傩送只好连夜亲自送翠翠回家。这件小事搅动了翠翠平静的心。 |
D.《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人公的冒险经历非常曲折,游侠行为非常滑稽,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其“拥刘反曹”思想的历史根源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遍的明君仁政理想的体现。所以“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美德、反暴政。 |
B.拉•曼恰和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以及桑丘•潘沙都是西班牙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人物。 |
C.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星宿中翼、轸的分野。 |
D.《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分别关系到祭祀、丧葬、军事活动、外交活动、个人成长、交往以及王位继承等方方面面。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 |
C.《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施耐庵。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 |
D.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道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庄子。 |
B.《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
C.《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编撰者罗贯中以刘蜀集团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全景式地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
D.古人纪年,主要有王公纪年、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等三种。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五十年周而复始。 |
下列各项表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赤壁赋》中可读到儒、道、佛思想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混合人生观,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 |
B.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的均写于被贬后。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
C.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
D.晦、弦、望、朔是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弦:月中分谓之弦。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初一,又指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