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字之情跃然纸上。
【小题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 |
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 |
D.最后一联中“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
【小题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绝句·其二
(南宋)陆游①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山中见梅
(南宋)戴复古②
踏破溪边一径苔,好山好竹少人来。
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②戴复古,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小题1】陆游《梅花绝句》一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小题2】同是写梅花,以上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梅花绝句·其二
(南宋)陆游①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山中见梅
(南宋)戴复古②
踏破溪边一径苔,好山好竹少人来。
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②戴复古,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小题1】陆游《梅花绝句》一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小题2】同是写梅花,以上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寄仲高①
(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作者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夜不能寐的愁绪,抒发了故土难回的无奈。
【小题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渔家傲·寄仲高①
(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两句一问一答,写故乡遥远,为全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定下伤感的基调。 |
B.第三句写词人在空白的纸上写满家书,表达了词人对家人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
C.“寄语”两句借流水表达怀人之情,表明自己用不了多少天便要乘舟去寻兄弟。 |
D.“真老”一词写出了万里飘泊、年华老大的慨叹,情感悲伤低回,语言风格凄婉。 |
【小题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的表达特色。
(3)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的表达特色。
(3)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满腹才华,从容应对朝中大臣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处。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慷慨豪迈却又怀才不遇的故友形象。 |
E.本诗整体风格豪迈雄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小题2】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秋夜
陆游
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②疏钟:稀疏的钟声。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④寐(yì):呓语。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
B.“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
C.“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D.“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
【小题2】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雪中作
陆游(宋)
竹折松僵鸟雀愁,闭门我亦拥貂裘。
已忘作赋游梁苑①,但忆衔枚入蔡州②。
属国餐毡③真强项,翰林煮茗自风流。
明朝日暖君须记,更看青鸳④玉半沟。
【注】①梁苑:即《滕王阁序》中“睢园绿竹”的睢园。②入蔡州:指唐名将李愬雪夜长途奔袭蔡州,平定淮西事。③餐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归国后曾受典属国一职。④青鸳:指屋瓦,因其一俯一仰而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全诗以“雪”为线索,感情先抑后扬,诗人虽愁绪萦怀,但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小题2】请赏析“已忘作赋游梁苑,但忆衔枚入蔡州”两句的精妙之处。
雪中作
陆游(宋)
竹折松僵鸟雀愁,闭门我亦拥貂裘。
已忘作赋游梁苑①,但忆衔枚入蔡州②。
属国餐毡③真强项,翰林煮茗自风流。
明朝日暖君须记,更看青鸳④玉半沟。
【注】①梁苑:即《滕王阁序》中“睢园绿竹”的睢园。②入蔡州:指唐名将李愬雪夜长途奔袭蔡州,平定淮西事。③餐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归国后曾受典属国一职。④青鸳:指屋瓦,因其一俯一仰而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以“松”“竹”与“鸟雀”间接写出天寒地冻的环境,渲染清冷幽寂的氛围。 |
B.“闭门”与“拥貂裘”两个细节暗示天气的寒冷,表明诗人面对苦寒亦乐在其中。 |
C.“真”字表明诗人要像苏武一样,自己虽身处他乡,茹苦含辛,仍始终心向朝廷。 |
D.尾联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明日睛后雪景之美。 |
【小题2】请赏析“已忘作赋游梁苑,但忆衔枚入蔡州”两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
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3】陆游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镜潮女”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A.古体诗 | B.近体诗 | C.歌行 | D.诗余 |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