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只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斤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换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小题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只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斤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换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
C.领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
【小题2】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本词意思的两项是( )
E.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小题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鹊桥仙•夜闻杜鹃
[南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本词意思的两项是( )
A.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 |
B.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对暮春的惋惜之情。 |
C.“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又”,表明作者因鹃夜啼后离去,终于让自己心绪趋于平静。 |
D.“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 |
【小题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鴉。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維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诗人以维摩诘自比,即便多病在家,也不愿如天子魔一般先成佛,卒章显其志,篇末点题旨。
【小题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鴉。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維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 |
B.颔联的“客中”、“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 |
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名抒发强烈情感。 |
D.当年是少年豪举名动京华,现如今末路凄凉终老巴蜀,今昔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世事难料。 |
【小题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代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夫不离身手的工具服饰。 |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的完全否定。 |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
D.本词借渔父抒写词人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
E.本词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重复用字映带生情,如上片的两个”一”,下片的三个“潮”。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小题2】全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是如何表现的。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参议官之职。从第一次罢黜,到这次再遭弹劾,其间恰好十年。②井臼: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祥和宁静、温馨质朴的农村生活图景。 |
B.首联中,落日余晖,乡野院落,水井、柴门、石臼相互掩映,宁静而美丽。 |
C.颔联写足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农家院落各司其职,农村生活悠然而有序,淡泊而有味。 |
D.颔联写因看熟了世态而归去万里家山者,有张翰,有陶渊明,作者陆游也真正看透。 |
E.尾联以诸葛亮之隐居南阳反衬,可见其仍是痴心不改,给自己奋起隆中留有希望。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陆 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注】①征鸿:远飞的大雁。②社燕:燕春社日来,秋社日去,故谓社燕。社日是古代祭祀灶神的日子。③金鸭:金属之鸭形香炉。④锦茵:锦制的垫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下阕末尾写思念妻子却难以相见,只能独守客舍,在灯下伴着窗外的秋雨暗自伤心。
【小题2】词的下阕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满江红
陆 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注】①征鸿:远飞的大雁。②社燕:燕春社日来,秋社日去,故谓社燕。社日是古代祭祀灶神的日子。③金鸭:金属之鸭形香炉。④锦茵:锦制的垫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主人公登上高楼望远,面对满眼的秋色,情不自禁感慨自己孤单的处境。 |
B.“几番轻别”,写出了别离之多,更增添了长期在外的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
C.“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二句,表达的是主人公对鬓边生出白发的忧愁。 |
D.主人公回忆往事虽然历历在目,但都是过眼云烟,眼下却是在梦中都难相见。 |
【小题2】词的下阕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 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②。
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③。
【注】①当时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中经过果州。②遒:尽。③小青楼:这里指酒家小楼。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以“记取”来表明作者对逗留半日的柳林酒家小楼的好感和离开时的不舍,又巧妙点题,表达了不愿离开家乡奔赴前线之情。
【小题3】【小题4】请简析颈联“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的精妙之处。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 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②。
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③。
【注】①当时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中经过果州。②遒:尽。③小青楼:这里指酒家小楼。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中,用“烧”形容桃花盛开,满眼一片火红的颜色写出了作者的喜悦,生动形象。 |
B.“缓辔”的意思是骑马缓行,作者虽奔赴抗金的前线,但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 |
C.以“微”来修饰“倦”,说明作者在旅途中感到了些许疲劳,所以他在中午睡了一觉。 |
D.“宿酲”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状态,虽然午梦之后,但是宿酒还未完全消除。 |
【小题3】【小题4】请简析颈联“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②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E. 本诗为古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律诗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小题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老大”之意,之陆游自己。②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一个“犹”字道出诗人不甘示弱的心态。 |
C.颈联中,“一”与“万”强烈对比,尽管个人力量渺小,但为针灸国难,“我”甘死万次。“双鬓”一句写满鬓飞霜,可是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 |
D.颈联为“流水对”,前后句形成矛盾,读者从强烈的毛对中感受到诗人的悲哀含有圣光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这两句借景抒情,是全诗之眼。 |
【小题2】诗歌尾联在抒情的方式上有何特色?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小题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 |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
【小题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