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 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抵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陆游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本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失含蓄柔媚。
【小题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闻 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抵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渺远。 |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
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
【小题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胡无人
陆游
须如蝟毛磔,面如紫石棱①。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③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④,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⑤,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⑥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注释】⑴《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磔(zhé),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⑵磧(qì):沙石堆积之地,⑶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⑷降款:投降的文书。⑸汗血马: 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⑹群阴:各方敌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笮李的两项是
E. “群阴伏,太阳升”衷达了战胜胡人的热望,运用比拟手法,蕴藉深远。
【小题2】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胡无人
陆游
须如蝟毛磔,面如紫石棱①。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③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④,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⑤,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⑥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注释】⑴《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磔(zhé),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⑵磧(qì):沙石堆积之地,⑶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⑷降款:投降的文书。⑸汗血马: 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⑹群阴:各方敌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笮李的两项是
A.陆游这首诗是古体诗,诗中长短句间用,节奏高昂,气势豪壮。 |
B.开篇突兀而起,用《桓温传》典故,表达对诗中北伐英雄的崇敬。 |
C.汗血马是西域名马,句中用“初识”强调人们对汗血马异常喜爱。 |
D.风云之会,可以指非常的际遇,写出诗人对君臣知遇与施展抱负的渴望。 |
【小题2】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冠多误身”句,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橐③缚裤④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③属橐(gǎo):佩戴箭囊。
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
D.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雨中偶赋二首(其一)
陆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三国时公孙瓒筑起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的尾联作者认为如果能忠于职责,尽心尽力,就无妨饮酒自娱,优游卒岁。
【小题2】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寒雨中偶赋二首(其一)
陆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三国时公孙瓒筑起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作者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浮动。 |
B.第三句感叹自己身患疾病,但是由于所住的地方泥泞难行,无人前来探望。 |
C.第四句作者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 |
D.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做非常可笑。 |
【小题2】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①
陆 游
陌上弓刀拥寓公②,水边旌旆卷秋风。
书生又试戎衣窄,山郡新添画角雄。
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③。
草间鼠辈何劳磔④,要挽天河洗洛嵩⑤。
【注】①本诗是陆游在嘉州(今乐山)主持了秋季军事检阅后所作;②寓公:这里指作者。③本联是指陆游早年在枢密院提出的抗金计划,未被采纳。后任安抚司参议官等幕府官职,无所作为。④磔(zhe):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这里指剿杀。⑤洛嵩:洛水和嵩山,这里泛指中原故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歌前两联描写检阅场面,具体真实,诗人的情感由“嘉州大阅”展开,逐联高涨,结尾处达到了高潮。
【小题2】本诗尾联受到后世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①
陆 游
陌上弓刀拥寓公②,水边旌旆卷秋风。
书生又试戎衣窄,山郡新添画角雄。
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③。
草间鼠辈何劳磔④,要挽天河洗洛嵩⑤。
【注】①本诗是陆游在嘉州(今乐山)主持了秋季军事检阅后所作;②寓公:这里指作者。③本联是指陆游早年在枢密院提出的抗金计划,未被采纳。后任安抚司参议官等幕府官职,无所作为。④磔(zhe):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这里指剿杀。⑤洛嵩:洛水和嵩山,这里泛指中原故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水边旌旆卷秋风”突显了阅兵场面的盛大威武,秋风猎猎,营造出了“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氛围。 |
B.“书生又试戎衣窄”写书生出身的诗人被阅兵的气氛感染,穿上了紧身的军装,投入到阅兵活动中。 |
C.“山郡新添画角雄”大意是山城新添的号角,声音格外雄壮;一个“雄”字从听觉上衬托出了阅兵的宏大气势。 |
D.第三联由实及虚,诗人想到早年抗金良策被废弃、近年幕府生活功名未就的处境,心中不免涌上哀愁。 |
【小题2】本诗尾联受到后世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一首清诗记今夕”作者旧地重游,被眼前之景所动,萌生作诗记之的冲动。
【小题2】《游山西村》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西村》和《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僻冷寂。 |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
【小题2】《游山西村》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西村》和《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春日杂题
陆 游
野水如棋枰,所至各成村。
炊烟出茅屋,碓①声隔柴门。
树阴同戏儿,多已长子孙。
安居无暴敛,何以报国恩?
注:①碓duì,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
【小题1】请简要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陆 游
野水如棋枰,所至各成村。
炊烟出茅屋,碓①声隔柴门。
树阴同戏儿,多已长子孙。
安居无暴敛,何以报国恩?
注:①碓duì,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
【小题1】请简要赏析首联和颔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小题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zé):狭窄。
【小题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zé):狭窄。
【小题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乾坤”既指天地,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出了仕途的险恶、朝廷的腐败以及国土的沦丧。 |
B.“病入中年日月遒”的“遒”字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遒”字意思一样,是“迫近”的意思,也是“终了”之意。 |
C.颈联用“百战铁衣”借代身经百战的将士,以“五更画角”借代战事不断,这些情景或许只是作者梦中或是想象的。 |
D.陆游的好友刘应时曾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这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近似于杜甫的诗歌风格,正好印证了刘的评价。 |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②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②章华:即章华台,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在古云梦泽内修建了一座方圆40里的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以盛衰无常之景、慷慨悲壮之语,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小题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尾联加以简析。
哀郢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②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②章华:即章华台,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在古云梦泽内修建了一座方圆40里的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篇写景,描写虽是十月,但郢都却犹如早梅绽放的初春,表达了诗人对郢都风光的赞美之情。 |
B.第二句“徂岁”指逝去的时光,“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该句抒发的感慨与曹操在《短歌行》中的感慨是一致的。 |
C.颔联写古往今来有多少像屈原这样的忠臣途穷困厄,又有多少节士去国怀乡,放逐江湖,诗人对此深感痛惜。 |
D.诗人“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慷慨悲歌”于华发初生之际,既有对前人的痛惜,又显出自我的旷达。 |
【小题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尾联加以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