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 陆游(1125-1207)
- 《关山月》
- 《书愤》
- 《诉衷情》
- 《钗头凤》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小题2】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概括并分析这首诗所体现的陆游的“男儿”本色。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全诗都反映了他当时无拘无束和悠闲的日常生活。 |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
【小题2】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概括并分析这首诗所体现的陆游的“男儿”本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初,当时作者41岁,任隆兴通判。②琼糜:美酒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饥作祟”并不是说作者真有饥饿感觉,主要表现作者读书时如饥似渴的心理。
【小题2】本诗第四句“青灯有味似儿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初,当时作者41岁,任隆兴通判。②琼糜:美酒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为夜读缘起,自称“腐儒”,但联系作者的生生平看,其内涵应该别有深意。 |
B.“独喜”表明作者从古籍阅读中有所收获,又隐含着自己不屑与世沉浮的清高。 |
C.颈联转换角度,从室外写秋夜,内容不再局限于陋室青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
D.“策策”“冬冬”,声声到耳,以动衬静,反而能使读者联想到阅读书籍给人的温暖。 |
【小题2】本诗第四句“青灯有味似儿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2)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
【小题4】徐锴以才学自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锴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 直:当值 |
B.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忤:违逆 |
C.故所雠书尤审谛 雠:校对 |
D.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比:近来 |
A.贡举是当时朝廷用经义法律取士代替科举考试的人才选拔方式。 |
B.朱黄是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它以示区别。 |
C.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 |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常借用陛下为对帝王的敬称。 |
(1)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2)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
【小题4】徐锴以才学自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
E.作者通过“雪晓”、“清笳”、“铁骑”、“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宴西楼①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
【小题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宴西楼①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沉醉享乐的愉快心情。 |
【小题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楼醉中作
陆游
淋漓百榼①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遒。
天上但闻星主酒,人间宁有地埋忧。
生希李广名飞将,死慕刘伶赠醉侯。
戏语佳人颦一笑,锦城②已是六年留。
(注)①榼(kē),盛酒的器具。②锦城,指成都,陆游自乾道八年(1172),因积极主战,被排挤出朝廷到成都,至淳熙四年,正是六个年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死慕刘伶赠醉侯”借西晋名士刘伶故事,表现诗人不慕名利,笑傲王侯的人生态度。
【小题2】联系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戏语佳人颦一笑,锦城已是六年留”这两句诗内容的理解。
江楼醉中作
陆游
淋漓百榼①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遒。
天上但闻星主酒,人间宁有地埋忧。
生希李广名飞将,死慕刘伶赠醉侯。
戏语佳人颦一笑,锦城②已是六年留。
(注)①榼(kē),盛酒的器具。②锦城,指成都,陆游自乾道八年(1172),因积极主战,被排挤出朝廷到成都,至淳熙四年,正是六个年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淋漓百榼宴江楼”呼应标题,说自己在江楼饮酒,“淋漓百榼”描写诗人酣饮之状。 |
B.“秉烛挥毫气尚遒”放笔直抒,表现诗人醉中秉烛挥毫;意气道劲;诗酒自娱的文雅形象。 |
C.颔联紧承上文,转而抒发内心的极度忧愤,内心的忧愁实在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浇愁了。 |
D.“生希李广名飞将”借汉代名将李广故事,表现自己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人生理想。 |
【小题2】联系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戏语佳人颦一笑,锦城已是六年留”这两句诗内容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对月①(节选)
陆 游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②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陆游自成都奉召东归。此诗写在过嘉州向渝州的旅船中。
②钓丝:钓竿上的丝;竹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听不到更漏之声,只见沙滩禽鸟背船飞去,突出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小题2】本诗是怎样表现“月”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舟中对月①(节选)
陆 游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②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陆游自成都奉召东归。此诗写在过嘉州向渝州的旅船中。
②钓丝:钓竿上的丝;竹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月光照进船窗,“凄冷’’二字既表现了月光的特点,又写了诗人的心情。 |
B.直到抵达渝州,诗人的酒意才刚刚醒过来,看来诗人是喝了很多酒的。 |
C.“袅袅”是写竹子在风中摇摆的姿态,“翩翩”则突出诗人风度不凡。 |
D.诗人兴致非常高,在满船月光之中吟起诗来,进入了飘飘欲仙的妙境。 |
【小题2】本诗是怎样表现“月”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
南 乡 子
陆 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
B.“三十年来真一梦”,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
E.“扁舟”“月笛”“烟蓑”等意象,构筑了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有人评论陆游这首《书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请从诗中找出一处谈谈你对诗人郁愤之情的理解。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题1】有人评论陆游这首《书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请从诗中找出一处谈谈你对诗人郁愤之情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小题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野老逢迎一散怀”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
【小题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小题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B.“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
C.“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
D.“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
【小题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