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④,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春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面对这种局面,陈与义写下了这首诗。②甘泉:汉代行宫,因在甘泉山上而得名。③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直叙国事,指出朝廷对金兵的进犯毫无对策。诗人感叹朝廷无能,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
B.第二句以“甘泉”借指宋皇宫,直陈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到达了内地。
C.“岂知”具有强烈的惊叹意味,哪里知道高宗已逃到东南方的海上!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失望。
D.诗人起初对在南宋京城里听到宋王朝军队战马的嘶鸣感到奇怪,突出对时局恶化的疑虑和担忧。
E. 尾联写长沙太守向子湮率领疲弱力单的军队敢于抵挡侵略军的锋锐之气,又让诗人满怀希望。
【小题3】【小题4】本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12 12: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遣八使行风俗 徇:巡行
B.余人受命部  之:到
C.纲延置上,问所疾苦  坐:通“座”,座位
D.二千石有罪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为公子,厉布衣之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婴等上书乞留,许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欲文德服叛 夫夷近,则游者众
D.纲何尝能弭东南盗 此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张纲“对张婴晓之以理”的一组是(  )
①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②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③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
④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
⑤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⑥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
A.③④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广陵宼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C.张纲先邀请张婴坐在上座,向其询问疾苦;然后晓之以理,向他提出六方面关系到他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张婴醒悟,当即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铁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2)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小题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指隐忧怨恨郁结之情)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诗人通过“男女哀乐”道出了怎样的幽约怨悱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
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
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
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 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受禅,源于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