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求浆,要水喝;②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 “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2】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西村怎样的景色,体现了怎么样的环境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24 08:1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责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间,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迵,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诸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指南录后序》)

(二)

天祥未至时,扬有脱归兵言:“密逢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久,复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路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道之扬,四鼓抵城下,闻侯门者谈,制置司下令备文丞相甚急,众相顾吐舌,乃东入海道,遇兵,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入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筱中。兵入索之执杜浒金应而去。虞候张庆矢中目,身被二剑,天祥偶不见获。浒、应解所怀金与卒,获免,募二樵者蒉荷天祥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师孟权能为逆    数:列举罪状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北 诣:往,到
C.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日:白天
D.天祥出相城垒 绐:欺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贾余庆献谄后     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在使者之目     又有剪发杜门
C.募二樵者蒉荷天祥至高邮   至丹荆卿为计
D.久,复遣二路分觇天祥 震以威怒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祥偶不见获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青,取之于蓝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示出“抗辞”的积极意义。
B.文天祥被俘后一度以死相抗,以求保全名节,随后考虑到国家、君王及父母等多重原因,决定隐忍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
C.文天祥逃到真州,想联合两淮军队抗元,实现中兴,却被误认为是说降之人而险遭杀害。幸而有苗再成等人的保护,得以侥幸逃至扬州。
D.序文叙事简洁,但饱含强烈的情感,连用“不得”含愤怒、无奈之情,“庶几在此”有欣慰之意;传文叙述客观而不失生动,“相顾吐舌”尽显人物情态。.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入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筱中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辛弃疾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阙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 “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春愁
宋 赵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释:①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政治家、词人。宋徽宗崇宁五年举进士。宋绍兴四年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次年为宋高宗时的宰相。他积极主张抗击金国,反对与金国议和,在朝中与秦桧进行过激烈的较量,最终绝食自杀。
②休文:即梁沈约,是一个多愁多病的才子。据载,沈约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这两句说的是,金炉中,香已冷,绣着鸳鸯的帐帷低垂着,一切都是那么闲雅,那么静谧。一个“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写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无。
B.“一枕江南恨”中,“恨”以一“枕”修饰,犹如用“一江”、“一舟”来修饰“愁”,化抽象为具体事物,组接无理但化合巧妙。
C.作者以“消瘦休文”自比,“顿觉春衫褪”以比喻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衣服觉宽,人儿憔悴、苦涩之中有着执着。
D.最后三句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一个“紧”字通俗而生动,表现力很强,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词人“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
【小题2】“一枕江南恨”包含了哪些“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