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临江仙·和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 ①南涧:韩元吉,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人称“绿野先生”。【小题1】词的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做简要概括。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其一)
杨万里
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小题1】诗歌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小题2】本诗最后两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 元:探索 |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南柯子 [宋]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小题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小题2】结合下阕诗句分析词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于夂,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写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沉累:这里指屈原沉湘。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就是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郁郁葱葱,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
B.“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的壮阔,气势跌宕飞动。 |
C.“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
D.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小题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题2】“鹏北海,凤朝阳
A.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前两句写伤春,其中“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作者为花而悲、为春而伤的情感都寄寓在此五字中了。 |
B.“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
C.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离别。词中的“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
D.“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前句意在伤春,后句则意在伤别,伤春与伤别之情交融,意蕴深邃。 |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小题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林江山•暮春
[宋]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释)①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一带。【小题1】结合上片分析,首句两个“尽”字塑造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下片中“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一句。
【小题3】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