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忆昔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①此诗写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当时诗人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佑观,任闲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浆马首泣遗民”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泣”指宋军为他们留下了深切同情的眼泪。
B.“夜栖”和“昼上”,使一个不辞劳苦、以全部精力投入北伐准备工作的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共道功名方逐迫”,用“大家都认为”功名指日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颈联“逡巡”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表现了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仿徨心理。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情作了铺垫。
B.“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
C.“身世安危入倚楼”中,从字面看作者是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横槊赋诗非复昔”中,“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体现,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本诗中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
【小题2】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晚风二首
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题2】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忆”字开篇,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可见词人年轻时也是一位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少年英才。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动静结合,杏花的稀疏花影与悠扬笛声,组成一幅恬静奇丽的画面,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C.“如一梦”暗含词人的感慨,往事如烟般缥缈无踪,二十多年来风雨颠簸;“堪惊”二字饱含着词人在历经磨难之后的庆幸。
D.词人将古今兴衰变幻之事尽付之于渔唱樵歌之中,寄寓了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表现了词人豪迈旷达而又略显无奈的人生态度。
【小题2】“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朝中措
[ 南宋 ] 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翻被”二句,词人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词人却用象征手法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责怪词人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苦恋。
B.“人生苦恋天涯”中“恋"是喜爱的意思,这句词表现了词人对有家难回的无奈。
C.“燕帘莺户,云窗雾阁”是指歌伎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醉解千愁。
D.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是哗哗大雨。恰在此时词人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
E. 本词写情愁,选景独出心裁,写情愁言愁之精妙,表达有条理。这使平素在词中并不显眼的词语,在词人笔下显得庄重而有韵味。
【小题2】简要分析“折得-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蕴含的情感。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官室众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字刻画诗人卧病不起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
B.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
C.“壮心未与年俱老”表现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D.这首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
【小题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近”交代时间,用箫声渲染氛围,寄托词人祭奠先人的哀思。
B.“浮”字富有动感,写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C.下片写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表明其失意情状。
D.上片主要写景,景中蕴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小题2】请简要赏析下阕“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生查子
(宋)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延:嫌弃。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
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
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E. 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2】“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白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作者叙述自己半年不去登高望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联写作者秋夜难眠,用“昏灯”和“寒雨”衬托孤老之状、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能忧劳国事,守住中原。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宋)韩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bī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小题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