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得奔真州    间:机会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詈之
B.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而不在使者目  予犹记周公被逮
D.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而幸生也何为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坐桂公塘土围中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直诟虏帅失信
B.北虽
C.买五人之头而
D.去今之而葬焉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小题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缬:有花纹的纺织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小题2】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至少答出两种)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6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薄幸·送安伯弟
韩元吉
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更满眼、残红吹尽,叶底黄鹂自语。甚动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记竹里题诗,花边载酒,魂断江干春暮。
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漫留君住。趁酴醿香暖,持怀且醉瑶台露。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注:韩元吉,河南许昌人,是南宋初期主战派人物之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一开头开门见山,迅速入题。“南浦”两字是人们抒发惜别之情的常见意象,令读者感受到一股感伤的意味。
B.“青青万缕”描写满眼的绿柳,让人产生分别的感伤的联想。“更满眼、残红吹尽”,使人去想象那残花在枝头片片被吹落的景象,增添了感伤的气氛。
C.“闻鸡起舞”,是个典故。词的开头写送别,"漫留君住"三句,又回到惜别,劝安伯姑且停留片刻,持杯痛饮。
D.词的上阕主要写离别,下阕主要是抒发感慨。全词写眼前景当下事,感情深挚,读来有一种苦涩的韵味。
【小题2】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此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题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三登乐
范成大
路转横塘,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
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
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释)①蓼(zān):通“簪”。②篷祭(qú chú):粗竹席。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篷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小题2】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 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小题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的晴朗之景来写,构思极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急于归隐山林的隐逸之情。
【小题2】两首诗描写雨的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