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 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小题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6 04: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南宋-陈亮

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

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者。《春秋》许九世复雠,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听其沦于左衽,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廵建邺,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

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盖自毗陵而外不能有也。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

(选自《龙川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官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官不敢安而陈下亦知其难矣
B.东官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官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C.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官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D.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官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民:即百姓,原是对古代战争中俘获的九黎民族的俘虏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黎元、布衣、黔首等。
B.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
C.陛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陛”本指台阶。古时大臣奏事,不敢直接惊动皇帝,而是请在台阶下的近臣转呈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D.东官: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股,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官,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
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应当让子孙后代愤怒的。
C.作者建议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
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
(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