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共6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南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小题2】(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过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小题2】这首词与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题材相类,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B.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C.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D.“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小题2】词的上片主要抒发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B.颔联中抓住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人语朱离逢峒獠”,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
D.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E. 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小题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问讯”写作者探听湖上的景色,是为了烘托后文“重来”的惊喜。
B.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C.“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D.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小题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C.“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
D.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
E. 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小题2】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田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小题2】这首词最后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 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小题2】(小题2)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哀郢 (其一)
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弦。
幸华歌舞终萧瑟,云梦成烟旧莽苍。
萆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芄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①公元1166年,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波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穷居四年后于公元1170年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九月过荆州(今湖北江陵,为战国时楚故都郢),写下此诗。②灵均:屈原的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两代的王业,国运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
B.颔联说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寂寥无声,但是云梦泽风烟迷蒙,苍茫阔大,气象依旧。
C.颈联想象当年郢都宫殿野草滋蔓,雁群时时飞起;被盗掘的荒坟野冢,成了狐兔藏身之所。
D.此诗前三联写景.有对过去的景物描写,也有现实中景物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炽烈的情怀。
E. 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来抒发情怀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心寺
柴望
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①江心寺位于今温州瓯江江心的岛上,此诗作于南宋灭亡后不久。②1130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南奔,曾渡过此江,当时的行宫就设在江心寺里;在作此诗之前,文天祥为了组织抗元力量,也曾来到过温州。
【小题1】【小题2】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在首句感慨江心寺北方的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门户却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B.第二句运用拟物,江心寺附近的小山,依旧像海中仙山小蓬莱一样,安然峙立在瓯江之中。
C.寺塔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潮涨时,三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环境极为凄清荒凉。
D.东流滚滚的瓯江沉浸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也只能使山寺里的高僧在入定之后,增加些哀思罢了。
E. 这首咏江心寺的七律意旨沉痛,运笔微婉,多用暗示笔墨,如“输与高僧入定回”名暗示国运难回。
【小题3】【小题4】透过全诗,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