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13 08:3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