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玉 楼 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
B.“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
C.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
D.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做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
(3)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
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
B.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
C.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
D.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
A.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
D.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
B.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
C.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
D.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①,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为圣贤者 所以:……的原因
B. 今之学者 学者:读书人
C. 稍稍见称于人稍 稍:稍微
D. 如水涌而山出山 出:从山间涌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鸟兽之为物施之于事
B. 而为死则同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C. 虽死而不朽能不朽而存也
D. 忽焉以死者三者同归于泯灭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 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 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 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事南唐。李璟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榖攻自寿春,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榖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璟亦遣其元帅齐王璟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璟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 拒:抵御。 |
B.为夹道以属城中 属:交付。 |
C.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 示:告知。 |
D.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 赠:追封。 |
A.彦贞果败于正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谋与诸将出降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C.叹嗟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①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②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③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④仁赡独坚守,不可下⑤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⑥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A.周世宗攻打寿州时,虽采用了“炮舟”“竹龙”等新颖的战法,但由于刘仁赡指挥军队誓死守城,加之天气炎热,连日多雨,河水暴涨,最终只得奔赴濠梁。 |
B.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不和,正是彻底打败周的军队的有利时机,但李璟达一再不许出战,致使南唐错失了良机,刘仁赡因愤恨而生病。 |
C.“世乱识忠臣”,刘仁赡能杀子明“节”,就绝不可能临死变节,所以他的副使孙羽伪造他的信件投降,李璟不但不信,还给予了他“抗节无亏”的好评。 |
D.刘仁赡虽是南唐之臣,但他坚守节操为国而死,也赢得了周世宗的敬重。周世宗不仅派人吊祭他,还追封他为彭城郡王。 |
(1)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
(3)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贺瑰,字光远,濮阳人也。曾祖延,以瑰贵,赠左监门上将军。祖华,赠左散骑常侍。父仲元,赠刑部尚书。瑰少倜傥,负雄勇之志,遇世乱入军,事郓州朱王宣为都指挥使。梁太祖攻朱瑾于兖州,宣遣瑰与何怀宝、柳存等以兵万人救兖州,瑰趋待宾馆,欲绝梁饷道。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趋待宾馆矣!以六壬占之,得“斩关”,以为吉,乃选精兵夜疾驰百里,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瑰窜于棘冢之上,大呼曰:“我是郓州都将贺瑰,愿就擒,幸勿伤也!”太祖闻之,驰骑至冢前,遂擒之。并获何怀宝及将吏数十人,徇于兖壁之下,悉命戮之,唯留瑰一人。瑰感太祖不杀,誓以身自效。天复中,预平青州王师范,以功授曹州刺史兼先锋都指挥使,加检校司空。天佑二年,与杨师厚从太祖平荆、襄,授荆南两使留后,未几,征还,为行营左厢步军都指挥使。末帝时,迁左龙虎统军,宣义军节度使。贞明二年,庆州叛,为李继陟所据,瑰以本官充西面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兼诸军都虞侯,与张筠破泾、风之众三万,下宁、衍二州。三年秋,庆州平。十二月,瑰以功授滑州宣义军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傅,加同平章事,寻授北面行营招讨使。四年春,晋人取杨刘城据之。八月,瑰与许州节度使谢彦章领大军营于濮州之行台村,对垒数月。一日,晋王以轻骑挑战,瑰与彦章发伏兵奋击,晋王仅以身免。先是,瑰与彦章不协,是岁冬十二月,复为诸军都虞侯未珪所构,瑰乃伏甲士,杀彦章及濮州刺史孟审澄、别将侯温裕等于军,以谋叛闻。是月,瑰与晋人大战子胡柳陂,晋人败绩,临阵斩晋将周阳五。申时,瑰军亦败。五年春正月,晋人城德胜。夹河为栅。四月,瑰率大军攻其南栅,以艨艟战舰其中流。晋人断我艨艟,济军以援南栅,瑰退,军于行台。寻以疾卒,时年六十二。诏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史》《旧五代史•梁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雄勇之志 负:具有 |
B.幸勿伤也 幸:幸亏 |
C.徇于兖壁之下 徇:示众 |
D.寻以疾卒 寻:不久 |
A.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B.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C.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D.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A.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隋代始分六部尚书,唐代确定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B.兖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之一,根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
C.六壬,指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是古人用阴阳五行进行占卜凶吉的方法之一,与太乙、通甲合称为三式。 |
D.天估,年号纪年法,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一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
A.贺瑰气概雄勇,光耀门楣。先侍奉朱宜担任都指挥使,后侍奉梁私下发誓以身相报,多次参与战争并颇有建树,其曾祖父贺延因其而尊贵。 |
B.贺瑰骁勇善战,深受器重。先后参与平定青州、荆州、庆州等战役,梁太祖授与他曹州刺史、行营左厢步军都指挥使、北面行营招讨使等职。 |
C.贺瑰讨晋无果,功过参半。晋人攻占了杨刘城,贺瑰虽有败晋王轻骑、斩晋将周阳五之功,随即有败绩,未击退来犯之敌,被迫退守行台。 |
D.贺瑰心胸狭隘,睚毗必报。其与谢彦章不和,受他人挑拨后就埋伏甲士,在军中杀害谢彦章以及孟审澄、侯温裕等人,诚报说他们谋反被诛。 |
(1)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趋待宾馆矣!
(2)申时,瑰军亦败。五年春正月,晋人城德胜,夹河为栅。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 |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有删改)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不治章句 研究 | B.稍用其说 逐渐 |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告 | D.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褒贬、议论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B.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秦汉置廷尉,掌刑辟。北齐设大理寺,历代至清皆相沿。 |
C.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文中“丁母忧”指遭遇母亲去世。在古代遭遇父母去世一般要服三年丧期。有时由于朝廷需要也有提前结束服丧的,被称为“夺情”。 |
D.绯衣银鱼,指皇帝赐予的华美的服饰、贵重的银鱼类食物等,以显示皇帝的恩宠。 |
A.石曼卿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
B.石曼卿年少时便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三次应试进士不中的人都补奉职。但石曼卿拒绝补奉职,一直没有就职。 |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等到元昊造反,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采用了他的主张。 |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重用他,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
(1)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2)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采桑子•画楼钟动君休唱
欧阳修①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②?
(注)①欧阳修因革新派遭受旧派打击,为革新派上书分辩,因而被贬。②谢公:《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少年即有名声,年逾四十复出任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楼钟动”给人以欢娱的感觉,但“君休唱”又使情感发生了逆转。 |
B.“往事无踪”“聚散匆匆”是说“君休唱”的原因,令人顿生沧桑之感。 |
C.“绿鬓”指黑发,去年的“绿鬓”与今年的满头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明月清风”转而写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无人忆谢公的悲哀。 |
游鯈亭记①
欧阳修
①禹之所治大水,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②,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②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
③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③,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注] ①游鯈(tiáo):游动的白色小鱼。②诞漫:广阔无垠。③击壶而歌:语出《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小题1】第①段“其为汪洋诞漫”中的“其”指 。(用现代汉语回答)【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对第③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强调,在一般人意识里,“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 |
B.欧阳晦叔家居荆州,“临大江”,却“规地为池,方不数丈”,这种选择,令人赞叹。 |
C.本段突显“壮”“勇”“乐”“适”等关键字眼,运用对照手法,文气流畅,脉络清晰。 |
D.作者认为欧阳晦叔与享受濠梁之乐的庄周的人生旨趣相通,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禅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
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和水利兴修等事务。 |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釆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