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柳永(约971-1053)
- 《雨霖铃》
- 《少年游》
- 《望海潮》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小题1】对这首词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安公子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当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小题1】对这首词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词人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
D.“自別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愁情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小题2】下阕画线句的抒情别有意味,请做赏析。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
注释:①颙(yóng)望:抬头远望。②争:怎么。③恁:这样。【小题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小题2】下阕画线句的抒情别有意味,请做赏析。
下列对《雨霖铃》中语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这一走,年复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叙述全篇文意,是词的主旨句。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上阕中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________、________。(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