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雨霖铃》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题1】词人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6分)

【小题2】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5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小题1】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小题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作者用诗句作为文题,既鲜明又形象,富于诗意,而且与本文广泛征引古代诗文的写法相映衬,突现了文章的文学情趣。
B.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此时的周朴园,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他怀念死去的,而无法接受活着的侍萍。而侍萍一方面有对往事的怨恨,另一方面却情不自禁地被周朴园三十年的纪念所打动,三十年后的侍萍仍与三十年前一样单纯而轻信。)
C.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动人了。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民众为之欢呼,意味着善与爱可以唤醒人性中的良知,民众从观看行刑时的冷漠、咒骂到此时的欢呼,正说明了这一点。)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用了“点染”手法,“点”为点出情感的内涵,“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染”是用景物来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是以景物进行渲染。)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面有关柳永《雨霖铃》的解说,不得当的一项是()
A.词的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作者写景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了离别之意,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却直而能纡,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
C.“念去去”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去去”二字连用,读时一字一顿,给人一种去路茫茫、道路修远的感觉。词人也借这两句想象了离别后天地的广阔,以此来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今宵”三句虚写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枝头。整幅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柳永《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B.“都门”三句,离别时的场景描写,惜别之情真实可感。
C.“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D.“今宵”三句实写别后的凄清画面,以景写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雨霖铃》中语句的解读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杨柳岸,晓风残月。”游人漫步于河水边,将自己融入到一片清幽的早晨景色中,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江南的秋雨滋润着每一个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工笔细描写法,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杨柳、晓风、残月,表达离人的离愁别绪。
E.“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离别时的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小题2】赏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