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 刘义庆(403-444)
- 鲍照(约414-466)
- 谢眺(464-499)
- 丘迟(464-508)
- 刘勰(465-520)
- 钟嵘(约468-518)
- 郦道元(470-527)
- 陈叔宝(553—604)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蔡邕传
范 晔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交:交接 |
B.比往而酒以酣焉 比:等到 |
C.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矜:夸奖 |
D.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正:匡正 |
A.①称疾而归 ②邕莞然而笑曰 |
B.①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②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
C.①因请而裁为琴 ②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
D.①王公其不长世乎 ②其能久乎 |
①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②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③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④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⑤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 ⑥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因而成就了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称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同意。 |
(1)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2)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城,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释: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觉广礼意薄乎? 薄:微薄。 |
B.明者睹未萌 萌:开始发生,显现。 |
C.可殄尽也 殄灭:消灭。 |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
A.以超为假司马 | B.固以为能 |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会天大雨,道不通 |
B.因激怒之曰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C.今虏使到裁数日 唯大王裁其罪 |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匈奴使来数日 |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
【小题6】下列中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
诫兄子严、敦书
马 援①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③,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简注)①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②施衿结缡:古礼,女嫁,母亲为之施衿结缡并致训词。衿,佩戴。缡,佩巾。③择言:败坏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败坏、不合法度。
(阅读指要)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使马援担忧。马援虽在率兵进军交趾的征程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信。信中,马援指出他们喜好讥议、通轻侠客的弱点,又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的事例作比较:龙伯高谦逊平易,清廉公正,任山都长,后被光武帝刘秀提升为零陵郡太守;杜季良官越骑司马,后补人告“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刘秀免职。马援告诫侄子务必忠厚谨慎,切勿轻薄浮躁。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包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待。
(阅读训练)【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和____________被称为“前四史”。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________) (2)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________)
(3)陷为天下轻薄子(______) (4)郡将下车辄切齿(________)
【小题3】与“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中“通”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毅之徒通其意 | B.吾闻曹皇生非长者,弗与通 |
C.遇泥泞,道不通 | D.家中诸母皆通文 |
A.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并爱与侠士交往,因此马援写信劝诫他们。 |
B.在马援看来,喜欢议论别人长短及胡乱评论国家大事,是不可容忍的行为 |
C.在马援看来,“豪侠好义”、“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最大的优点。 |
D.马援认为,像杜季良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的。 |
(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小题6】文中“刻鹄不成尚类鹜”的“鹜”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而“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范式传
范晔①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③,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④。既至圹⑤,将窆⑥,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⑦,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简注)①范晔(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文学家、史学家。博涉经史,著,有《后汉书》。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参与政治斗争,失败被杀。②功曹:郡太守属下的官吏。曹,分科办事的官署。③重违其情:难于阻止他的情义。重,难。④发引:灵车出发。引,挽丧车的绳子。⑤圹:墓穴。⑥窆(biǎn):下葬。⑦冢(zhǒng)次:坟墓一旁。次,停留的处所。
(阅读指要)
《后汉书》是现存记载东汉一朝史实的最重要的著作,体例大致同于《汉书》,语言简练活泼,富有文学意味,对后来的古文影响较大。
范式的美德在于他的重友情,守信用,终身不渝。作者在刻画这些品行时,比较注重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文字不多而形象生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式仕为郡功曹(__________) (2)寻而卒(__________)
(3)吾以某日死(__________) (4)式便服朋友之服(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式仕为郡功曹 | B.咸为挥涕 |
C.不足为外人道也 | D.为君翻作《琵琶行》 |
【小题4】《后汉书》重在记载史实,但亦有托梦以及“柩不肯进”之类的描写,对此你如何评价?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2)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由衷的敬仰之情。 |
B.第1段中,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 |
C.第4段中,作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强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
D.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起学官。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
B.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
C.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
D.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 |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某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白:“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使相望于道。积一岁,其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口:“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微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
延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
后坐擅诛羌,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B.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C.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D.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
A.《诗》《易》《春秋》,是六种经书之一,和另三种经书《书》《乐》《礼》合称“六艺”。六艺也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B.中土,古指中原地区,又称中州,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官职的合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职不随朝代的不同而不同。 |
D.辟,征辟,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地方官推荐两种方式。如《张衡传》:“连辟官府,不就。” |
A.任延自幼聪慧,年轻有为。他十二岁时就成了太学的学生,扬名太学;十九岁时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以致来迎接他的官员见他如此年轻感到很吃惊。 |
B.任延礼待贤才,重视孝道。担任会稽都尉时,他聘请品行高洁之士,礼待不愿出仕的龙丘苌;巡视属县时,派人慰问孝顺的人,并招待他们吃饭。 |
C.任延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指导九真之民射猎农耕,开垦荒地,由贫穷变得富足;他帮助少数民族百姓适龄匹配,婚嫁聘娶,深得他们的信任感激。 |
D.任延有勇有谋,除暴安民。在武威任职,镇压凶暴为害的田绀父子,面对危害百姓的少数民族,他严厉治军,占据要隘,大败贼寇,使之不敢来犯。 |
(1)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2)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使相望于道。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