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蔡邕传
范 晔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因请而裁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交:交接
B.比往而酒以酣焉 比:等到
C.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矜:夸奖
D.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正:匡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称疾而归 ②邕莞然而笑曰
B.①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②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C.①因请而裁为琴    ②螳螂为之前却不止
D.①王公其不长世乎 ②其能久乎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项是(   )
①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②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
③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④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⑤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 ⑥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A.①④⑤B.①③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因而成就了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称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同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2)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9: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而沉沦草莽,好爵莫及,廊庙之宝,弃于沟渠。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臣诚伤心,私用流涕。夫物以远至为珍,士以稀见为贵。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口,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 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填涂答题卡第6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B.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C.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D.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
【小题2】(填涂答题卡第7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先三世,指孟尝自身向上三代,他父亲、祖父、曾祖父,他们已故去,故称“先”。
C.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它是汉武帝时通过科举考试来任官的科目。
D.交趾,古代地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北部,秦朝后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
【小题3】(填涂答题卡第8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他因上虞寡妇受诬案不能洗白冤情而借口有病辞职,后向太守殷丹进言,最终使太守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了讼女。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超过自己,因而愿意像禽息那样冒死推荐贤人,可是孟尝最终老死家中。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孟尝传》)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B.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C.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D.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刀 内:收回
B.自往之,晖避不见 候:拜访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 爱:吝惜
D.再临淮太守   迁:贬谪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舍之去/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前阮府君有求我/况修短随化,终期
C.晖寻病去卒业于太学/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绐曰/及其所既倦
【小题4】选出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故事,少府给璧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⑥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震慑,心里畏惧就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做王苍的属下,阴就的手下没有按照规矩给璧,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小题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者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B.“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积年不徙”中的“徙”都是指官职调动。
C.“举孝廉不行”中的“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荐的要求是品行端正的人。
D.《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汉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
C.州郡:郡,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郑太弃官而走。
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县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府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弹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见恢,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严令诸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①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①丧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恢不污于法   皦:(保持)清白
B.上以义自   割:断绝和国舅们的关系
C.瑰欲往见恢,恢不与通   谢:道歉
D.恢门生何融等上书恢忠节   陈:陈述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正直性格”的一组是( )
①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恢)闭户精诵,不交人物
③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恢劾奏调、阜,并及司吏校尉
⑥ 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的父亲因得罪县令而被拘谨将杀,十一岁的乐恢昼夜痛哭,县令听到后很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
B.在本郡做官时,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此事说明乐恢胆大心细,很重情义。
C.郡太守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因为乐恢和他是同郡人,所以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这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
D.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结果劝谏不成,自己反遭迫害。
【小题4】(小题4)
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⑵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