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乐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B.太学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代开始设立国子监,唐代太学隶属于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
C.搢绅,“搢”为“插”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缙绅”。
D.《后汉书》为班固所著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上起东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共近二百年的史实,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博学多才。他擅长天文、数术、辞章等,认为当时很多经典中文字有错误,俗儒易牵强附会,就与其他官员一起奏请校正六经文字,得皇帝准许。
B.蔡邕不慕权贵。他被天子征召,赴任途中称病归家了;被董卓征召,也称病不就,惹怒了董卓。董卓以自己有杀人之权逼迫,蔡邕只得妥协。
C.蔡邕擅长音律。他在陈留赴宴时,敏锐地从琴音辨识出杀意。当琴师说乐中有“杀意”是因看到螳螂捕蝉时,蔡邕笑着指出这只是借口。
D.蔡邕无辜被害。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自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2)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节选自《后汉书·梁鸿传》)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古代中国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学官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汉武帝即位后进行了扩建,规模大得惊人。
D.床:在古代是供人坐卧的器具,也可指井边的石栏。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在汉代实用范围更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时期曾担任城门校尉,居住在北地并在那里去世。当时梁鸿年龄还小,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
B.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梁鸿气节高尚,他死后,人们都认为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
(2)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鸷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 就:就任
C.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高雅
D.公车特拜郎中 征:征召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三辅 ③十年
②虽才高世 ④遂研核阴阳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A.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B.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C.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居住的官邸,就多年得不到搬迁。
D.张衡不羡慕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小题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禀赋过人,后来游历三辅,进入京师,在太学学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张衡虽然才能出众,但是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C.张衡忧国忧民,看到全国上下都过度奢侈,就写了《二京赋》加以讽刺和规劝。
D.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礼,允无复入 竟:结束
B.魏明帝遣虎贲之 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难以情求   夺:夺取
D.若才流父 及:赶得上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
①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③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④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
⑤若才流及父,当收 ⑥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做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属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暠慷慨,好立功立事     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暠  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B.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C.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D.暠乃手剑当车/日/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顺帝:是东汉皇帝刘保的谧号。谥号或一字,或两字,是人死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D.薨:一种对死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种属“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暠乃手剑当车③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暑乃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B.①④⑤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属,种暠被免官。
C.种暠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后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百姓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暠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诚心安抚边境各部,最终使各部都愿意归服汉朝,边地于是平安无事。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姸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宇。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威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还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毎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丛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聂欲东奔兖州羞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于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B.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C.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D.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成年时由尊长所取,对平辈或长辈称字,以示尊重。常常与名构成近义或反义关系,文中“邕”和“喈”为近义。
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其中的《乐》失传,其余五部合称“五经”。
C.黥、刖,古代五刑中的两种。前者是在面部刺字,是较轻的一种;后者是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
D.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士大夫。是以装束代指身份,类似的如“纨绔”“白衣”“青衫”“五陵年少”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蔡邕谨遵孝悌之道。母亲久病在床,他曾两个多月和衣而卧,随时照顾母亲;和叔父、堂弟同住,不斤斤计较,三代之间不分财产,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B.蔡邕堪称儒生的楷模。因经书年代久远,多有讹误,蔡邕在灵帝的支持下修订《六经》;熹平石经建成,一时间观习者如堵。
C.蔡邕善鼓琴,且明于去就。桓帝时,他因善鼓琴被征召入朝,却称病躲避,半途而归;后遇董卓礼遇,为报知己之恩多在宴会上为其鼓琴助兴。
D.蔡邕城府不深。董卓被杀后,他在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中提及董卓不禁叹息变色,结果惹怒王允而被治罪,最终死在狱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②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B.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C.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D.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后世至明均曾设置,地位已经下降。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谶,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为世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小题5】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度过劫难,保全了性命?请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出新亭
阴 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山间景色的代表之作,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B.“潮落犹如盖”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C.颈联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空人静的宁谧、淡雅。
D.诗歌的结尾一波三折,有余意不尽之妙,并与首联呼应,表现了浓厚的离情。
E. 诗歌语言精练,清新自然,能以浅淡之语道出深浓之情,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小题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暠慷慨,好立功立事 素:朴素
B.冀由是怒于暠     衔:怀着
C.吏人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并凉二州   寇:侵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B.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C.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D.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后多为赠官、加衔之用,无实权。
B.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C.延熹:是东汉皇帝的年号。文中还有类似的,如“顺帝”“中郎将”等。
D.薨:一种对死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皇帝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
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②暠乃手剑当车
③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暠乃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暠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暠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C.种暠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暠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