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 刘义庆(403-444)
- 鲍照(约414-466)
- 谢眺(464-499)
- 丘迟(464-508)
- 刘勰(465-520)
- 钟嵘(约468-518)
- 郦道元(470-527)
- 陈叔宝(553—604)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入彭蠡湖口(节选)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①。
洲岛骤回合,圻岸②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③,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④。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注)①具论:详细述说。②圻(qí)岸:曲岸。③狖(yòu):长尾猿。④屯:聚集。
【小题1】有人认为,诗歌前两句“倦”“难”二字最难咀嚼,请结合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作简要分析。
下方山①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①方山:六朝时的渡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 |
B.“繁霜”“苦雾”都是蕴含了悲伤忧郁情感的意象。《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鲍照《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其中的“繁霜”“苦雾”也表达了此种情感。 |
C.五、六两句,写作者逆水行舟,心情悠闲地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 |
D.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心情却愈加忐忑,反而愁肠翻滚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了出来。 |
E.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妙用比喻、拟人,更增添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 |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云:“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也;征人资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共心,正对所以为劣也。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而求,万条自昭然矣。
(节选自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语段中的“长卿”是指____________(人名),他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除了文段中的《上林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把古文中的对偶归纳为哪几种类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子且下车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B.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此乃许、父所以慷慨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
D.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其后羌众大合,攻烧陇西,朝廷患之。规乃上疏求乞自效,时帝不能用。冲、质之间,梁太后临朝,规举贤良方正。对策曰:“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处周、邵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设方略,寇贼悉平。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后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在事数岁,北边威服。永康元年,征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邑二百户,让封不受。再转为护羌校尉。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穀城,年七十一。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B.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C.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D.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A.羌,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羌戎,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
B.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就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
C.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文中指上书言事。 |
D.玺书,古代以泥加封的印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
A.皇甫规颇有谋略,骁勇善战。中郎将宗资讨伐叔孙无忌未果,皇甫规任太山太守,多用计谋,平定贼人。 |
B.皇甫规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他建言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应提高修养,谦虚节俭,用儒家学术陶冶自己,因此得罪梁冀,被罢免官职。 |
C.皇甫规为人磊落,推举贤能。他任度辽将军数月后,认为张奂才能与谋略兼而有之,向朝廷举荐张奂为正将,自己甘愿做副手。 |
D.皇甫规刚者易折,饱受陷害。他在外为将多年,军功赫赫,但其为人刚直,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又不愿与宦官交往联系,受到众人的诬陷打压。 |
(1)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其后羌众大合,攻烧陇西,朝廷患之:规乃上疏求乞自效,
时帝不能用。冲质之间,梁太后临朝,规举贤良方正,对策曰:“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处周、邵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它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后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矣副。”朝庭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在事数岁,北边威服。永康元年,征为尚书 后迁规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邑二百户,让封不受 再转为护羌校尉。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毂城,年七十一。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B.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C.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D.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
A.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臣民上书可以分为“上书”“上疏”“上封事”三类。 |
B.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就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
C.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文中指上书言事。 |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
A.皇甫规颇有谋略,骁勇善战。皇甫规率兵八百,大战羌人,使其退却:中郎将宗资讨伐叔孙无忌无果,皇甫规任太山太守,多用计谋,平定贼人。 |
B.皇甫规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他进言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应提高修养,谦虚节俭,讲求儒家治术,因此得罪梁冀,被罢免官职。 |
C.皇甫规为人磊落,推举贤能。他任度辽将军数月后,认为张奂才能与谋略兼而有之,向朝廷举荐张奂为正将,自己甘愿做副手。 |
D.皇甫规刚者易折,饱受陷害。他为将多年,军功赫赫,但其为人刚直,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又不愿与宦官交往,故受到众人的诬陷打压。 |
(1)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文惠太子闻其名,召入东宫,直崇明殿。初,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竞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是将之县,昉赠诗,其略曰:“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其为士友推重如此。
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乃叹曰:“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期月,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既至。拜中书郎、领著作。俄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僧孺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寻以公事降为云骑将军,兼职如故,顷之即真。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已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道愍遂谤讼僧孺,逮诣南司。久之,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普通三年,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
B.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
C.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
D.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
A.《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
B.博士,古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与“茶博士”中的“博士”不同。 |
C.文学,文献经典,泛指文才或文艺作品;文中特指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 |
D.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文中特指帝王的诏令、命令。 |
A.王僧孺幼年家贫,生活非常艰难。在王僧孺幼年时,母亲以卖纱布维持生活,她曾带僧孺到市上去,路遇官员出行前导的仪仗队,被驱赶到沟中。 |
B.王僧孺品学兼备,深为友人看重。他与任防在竟陵王西邸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王僧孺要到县里任职,任昉就赠诗给他,赞美他像兰草,如白芷。 |
C.王僧孺为官清廉,从不贪财物。他任南海太守时,发现前任官员借当地贸易之机谋求利益,感慨万端,但他仍然坚守如初,不为后代聚敛财富。 |
D.王僧孺才华出众,尤其善于作诗。有一次,高祖写了五百字的《春景明志诗》,让在朝的官员都和韵同作;结果高祖认为僧孺作的诗超出了沈约。 |
(1)视事期月,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
(2)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
渡黄河
范 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
B.桧和松都是坚硬的木材,以桧为楫无法渡河,以松为舟才能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 |
C.“空庭”以下四句是诗人岸畔所见,庭户空空,旧木横躺,田园荒芜,不睹人迹,极写村庄的破败荒凉却不失静谧安适。 |
D.诗人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有了前面渡河和社会凋残的描写,这两句不仅不显生硬而且具感情力量。 |
【小题2】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邓训,字平叔,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①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②,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域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选自《后汉书·邓训传》,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羌族部落。②稽故:阻碍,留阻。【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
B.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
C.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
D.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
A.“字平叔”,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了,然后有字,有的人有几个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
B.“肃宗”是谥号,谥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C.“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邓训属于大夫阶层。 |
D.“立祠”指人死后他人为其建立祠庙,便于拜祭和纪念;也有“立生祠”,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表示人们心中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
B.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邓训在关键时候保护了胡人,胡人很高兴,并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他还收养了几百个勇敢的年轻人做随从。 |
D.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