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 刘义庆(403-444)
- 鲍照(约414-466)
- 谢眺(464-499)
- 丘迟(464-508)
- 刘勰(465-520)
- 钟嵘(约468-518)
- 郦道元(470-527)
- 陈叔宝(553—604)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①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来歙传》,有删改)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óu)豫:犹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A.古代把姊妹称为女兄、女弟,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古时的“兄”又称为“昆”。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来表示。 |
B.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文中的“建武”即为年号。 |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一般一字为正、一字为辅,文官以“文”字为首字,武官以“武”字为首字,而文武双全者得通谥,以“忠”开头,以“忠武”二字为最高荣誉。 |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A.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器,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来做人质。 |
B.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见到来歙后非常高兴。 |
C.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
D.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属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
(1)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也。祖靓,梁右将军。父谅,梁始兴郡丞。摩诃随父之郡,年数岁而父卒,其姑夫蔡路养时在南康,乃收养之。稍长,果毅有勇力。侯景之乱,高祖赴援京师,路养起兵拒高祖,摩诃时年十三,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及路养败,摩诃归于侯安都,安都遇之甚厚,自此常隶安都征讨。及任约、徐嗣徽引齐兵为寇,高祖遣安都北拒齐军于钟山龙尾及北郊坛。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摩诃对曰:“今日令公见矣。”及战,安都坠马被围,摩诃独骑大呼,直冲齐军,齐军披靡,因稍解去,安都乃免。天嘉初,除本县令,以平留异、欧阳纥之功,累迁巴山太守。太建五年,众军北伐,摩诃随都督吴明彻济江攻秦郡。时齐遣大将尉破胡等率众十万来援,又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及将战,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曰:“愿示其形状,当为公取之。”明彻乃召降人有识胡者,遣人觇伺,知胡在阵,乃自酌酒以饮摩诃。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齐军“大力”十余人出战,摩诃又斩之,于是齐军退走。以功封廉平县伯,邑五百户。及周武帝灭齐,遣其将宇文忻率众争吕梁。时忻有精骑数千,摩诃领十二骑深入周军,纵横奋击,斩馘甚众。及周遣大将军王轨来赴,结长围连锁于吕梁下流,断大军还路。摩诃谓明彻曰:“闻王轨始锁下流,其两头筑城,今尚未立,公若见遣击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断,贼势不坚,彼城若立,则吾属且为虏矣。”明彻乃奋髯曰:“搴旗陷阵,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摩诃失色而退。一旬之间,周兵益至,摩诃又请于明彻曰:“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愿公率步卒,乘马舆徐行,摩诃领铁骑数千,驱驰前后,必当使公安达京邑。”摩诃因率马军夜发。周军下伏数重,摩诃选精骑八十,率先冲突,自后众骑继焉,比旦达淮南。高宗诏征还,授右卫将军。
(节选自《陈书·萧摩诃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一般在二十岁时取字。 |
B.天嘉,年号。我国封建王朝有用年号来纪年的传统,后世也用来作为皇帝的称呼。 |
C.廉平县伯,爵位名。三国以后,基本上是同姓封王,异姓则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
D.铁骑,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属重型兵种,是古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力量之一。 |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一百许里(______)
(2)互相轩邈(______)
(3)负势竞上(______)
(4)窥谷忘反(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小题3】第三段对高山和泉水分别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角度来进行生动地描写。
【小题4】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小题6】就最后一段画线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图景。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廷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瘸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陆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件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遭使贡献,封盐水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指留,左转雕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本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
B.民常告籴交趾 告籴:请求买粮 |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
(1)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2)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 信①
寻思万户候,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故国之思和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与绝望。 |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确,对仗工巧。 |
严 光
范 晔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①访之。后齐国②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③,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④,给床褥,大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词,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日:“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议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⑤,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日:“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⑥,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简注)①物色:形体相貌。②齐国治为山东淄博。这里指当地官府。③安车: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小车。玄纁(xūn):黑色和黄赤色的布帛。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④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的部队在城北的驻地。⑤巢父洗耳:传说唐尧要让天下于巢父,巢父不受,并认为这句利禄之言弄脏了他的耳朵,特地到颍水边洗耳。⑥特征:特别征召。
(阅读指要)
严光是东汉时隐逸之士。他贤能有才学,狂傲而清高,又是汉光武帝的少年同学,可是他不愿出仕入官场,最后在富春江边耕种垂钓,以终天年。浙江桐庐富春江边,现在还留有一处名胜古迹----严子陵钓鱼台。汉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他与严光关系密切,是本传中的重要人物。文章语言简约而传神,几个故事记叙得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舍于北军(
(3)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令以物色访之。②光以足加帝腹上。
③乃变名姓。 ④良久,乃张目熟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A.乃令以物色访之 | B.舍于北军,给床褥 |
C.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 D.帝从容问光日 |
①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词,是以不获②光卧不起③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④于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光以足加帝腹上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A.①②④⑥ | B.①④⑤⑥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⑥ |
(1)三反而后至。
(2)不可相助为理邪?
与陈伯之书①
丘 迟②
迟顿首。阿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化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③以屈膝,又何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④,不远而复,先典攸高⑤,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下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感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⑥,吴子之泣西河⑦,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鞭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⑧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⑨,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选自《昭明文选》)
(简注)①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公元505后),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私人名义写了这封劝降信。②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擅长骈文及山水诗。③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④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⑤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高:嘉许。⑥廉公之恩赵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屡立战功,后受同僚忌恨,不得已出亡到魏国,还时常想回去为赵国出力。⑦吴子之泣西河: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本来任西河太守,魏武侯听信谗言,把他召回。吴起临行时,望着西河哭泣说“我走之后,西河必定要被泰国夺去。后来果然如此。⑧吊民:慰问老百姓。⑨聊布:聊且陈述。往怀:往日的友情。(阅读指要)
《与陈伯之书》是丘迟写的一封政治性书信,是一篇骈体文佳作。文章以劝降为中心,陈明利害,层层深入。文中先对比了陈伯之过去在梁和今日在魏的不同境遇,以唤起他对过去显赫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留恋;接着分析他离梁投魏乃是一时糊涂,听信流言;又分析北魏即将灭亡的形势,希望他及早归降;继而描写故国的秀丽景色,激发其思乡之情;最终说明梁朝的强盛,劝其慎重思考,早做选择,并以老朋友的身份表达了往日的情谊,寄寓了厚望。这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久,陈伯之率军降梁。文中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语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闻鸣镝而股战(______) (2)直以不能内审诸己(______)
(3)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______) (4)将军独靦颜借命(______)
(5)部落携离,酋豪猜贰(______) (6)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___)
【小题2】下列句中“伐”与“伐罪秦中”中“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B.十年春,齐师伐我 |
C.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D.此五霸之伐也 |
【小题4】下列分析与概括联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一开头,作者首先回顾陈伯之的才干和往昔显赫功名。然后笔锋一转,写陈人之“闻鸣镝而股战,对穹窿而屈膝”,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指出陈伯之弃投魏的错误。 |
B.第二段中作者引经据典,极论梁朝的宽大政策,远引历史上著名事例,近举陈伯之切身私事,层层论证,以打消陈伯之的疑惧。 |
C.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陈述现实的利害,指出魏内部相互猜忌、自相残杀的现状,说明陈伯之在北魏如同“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的危险。 |
D.第四段中描写醉人的江南春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陈伯之弃梁奔魏的斥责。 |
(1)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2)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刘宽传
范 晔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①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③。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③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③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节选自《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简注)
①负:辜负,对不起。②校(jiào):计较。③化:风俗人心的改变。④苍头:奴仆。⑤装严:衣服穿戴整齐。
(阅读指要)本文记述了刘宽的几件事,表现了他为人宽容的品德;也写他历任郡守时,以德为政,宽厚仁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又表现了他性情温和慈爱有气度,即使对奴仆、侍女也能善待之;因而他赢得了声誉,“海内称为长者”。这种通过具体事件来说明某种道理的写法颇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叩头谢曰(______________) (2)灾异或见,引躬克责(______________)
(3)帝重其言(______________) (4)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B.每行县止息亭传 |
C.灵帝颇好学艺 | D.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 |
(1)州里服其不校 “其”指_____________。
(2)故吾惧其死也 “其”指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②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③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⑤宽须臾遣人视奴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2)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董宣传(节选)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事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官诉帝④,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槛,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下文又称“主”。②苍头;奴仆。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④帝:即汉光武帝。⑤黄门:指宦官。⑥文叔;刘秀的字。【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捶杀之 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血被面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宣叩头谢主 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宜悉以班诸吏 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
【小题3】谈谈你阅读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顶,此处泛指西北边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中就有急促的捣衣声。 |
B.诗歌一、二句用实笔,女主人公得知丈夫久久不归,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
C.诗歌三、四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抒发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
D.诗歌五、六句中的“寒”字既点明时令,也反映了思妇的心情。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鸣,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