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世家

司马迁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粥,通“鬻”,卖。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楚救陈,于城父 项王壁垓下
B.小人斯滥矣  人则反本
C.不容何 而刘夙婴疾
D.由大司寇行相事 于是沛公起,衣谢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大夫担心孔子被楚重用,会对陈蔡当权者不利,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政治才干。
B.被围困陈蔡之间时,孔子处变不惊,照常传习诗书礼乐,引起一些弟子的反感和怨恨。
C.在与弟子交流时,孔子表明了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流露出对自己人生信仰的怀疑。
D.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担任大司寇,为政三个月后,买卖有市,礼数有序,路不拾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小题4】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国俗,仁者弗为也;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

(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其子以示乐羊 县:通“悬”
B.乃郑伯之命    矫:行使
C.赏一人而国俗  败:败坏
D.牵牛人之田    蹊:踩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者跪而啜三杯    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B.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涂有饿殍不知发
C.不信得厚赏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    亦将有感斯文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炊具,后因常用于烹饪祭祀神的牺牲,进而被当作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B.“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古代跪与坐不同,“坐”是指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古人常席地而坐。
C.秦穆公,谥号为“缪”,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
D.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的多少来表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
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
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
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
(2)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3)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汉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骞为太中大夫。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因言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是断匈奴右臂也。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跃至乌孙,乌孙国分,王老,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之。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方欲灭胡/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康居传大月氏/以天下之士
C.可使,使遗之他旁国/有狼当,人立而啼
D.外围由此之/言必,行必果
【小题2】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张骞,汉中人/刘备天下枭雄
B.若欲何之/沛公安在
C.复为匈奴所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D.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B.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C.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D.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笫一个年号,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也是古人用来纪年的方式。
B.单于处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股用于升任高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拔、陟、超擢、左迁等等。
D.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副使均持节,是为方便派遣出使各国。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坚毅守节,主动应募出使联合月氏,遭匈奴拘留十几年,虽受善待,仍坚守汉使职责不肯投降。
B.张骞忠勇机智,不仅抓住机会成功到达月氏,还趁匈奴内乱逃返汉朝,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
C.张骞出使乌孙虽未达成目标,但通过派遣副使顺道出使大宛、康居等国,使西北国开始与汉朝来往。
D.张骞之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中的巨大影响力。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从一骑归。夫身被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B.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C.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D.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
B.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
C.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地方郡一级的政权长官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高等级妃嫔、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大夫的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父子受到两代颍阴侯恩宠。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灌夫因为颍阴侯的推荐而为官。
B.灌夫作战勇猛,视死如归。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身受十余处重伤,当伤好一些后,他又再次请求出战。
C.灌夫为人粗鲁、任性、不拘小节。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
D.灌夫刚强直爽蔑视权贵。他不喜欢阿谀奉承,甚至会凌辱地位高于自己的权贵;对贫贱的士人恭敬有加,还在公开场合推荐夸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赞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髻踞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号其书曰“新语”。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则吕氏谋益衰。陆生以此名声藉甚。

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佗,令尉佗去黄屋称制,令诸侯,皆如意旨。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尉佗,又名尉他。②真定,即今河北正定。③太尉峰侯,即周勃,封降侯,后因功升为太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佗椎髻踞见陆生 箕: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
B.高帝不,有惭色 怿:高兴
C.常燕居深念  燕居:坐立不安
D.令诸侯  比:与……同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佗平定南越,在陆贾初次出使时,赐陆贾价值千金财物,因而成功受封为南越王。
B.文章记述刘邦骂陆贾用语粗俗,但又能接受陆贾的批评,这体现作者务实的写作态度。
C.陆贾认为国家危难时,将军作用重要,他曾游说陈平与太尉周勃联手,应对诸吕阴谋。
D.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尉佗去除僭越之仪,最终使他服从汉朝的管治、约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2)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
【小题4】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佗的。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忌妒
B.平其功 伐:自夸、炫耀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恨、痛心
D.其辞  微:微小细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B.信见疑
C.《国风》好色不淫
D.皭然泥不滓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当,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善于交际,深受信任,常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C.屈原草拟好宪令后,上官大夫想夺过去据为己有,屈原不给遭到诬陷。
D.文段最后一句说屈原的志趣可以和日月争光辉,是对屈原的高度褒奖。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褐,至良所,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   从容:不慌不忙、舒缓
B.堕其履圮下     直:直接,不拐弯
C.良因之 怪:觉……奇怪
D.遂去,无言,不复见 他:别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褐,至良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
B.其老,强忍,下取履
是不也,非不能也。
C.旦日视其书,《太公兵法》也
当立者公子扶苏
D.父足受,笑而去
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与老人期,后,何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根本原因。
D.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二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橘柚垂华实

汉·佚名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前句“垂”字,展现出佳果饱满、累累欲坠的形态,后句以一“乃”字转折,表现出所生非地、难为人知的遗憾。
B.屈原早年写有《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写橘树把根深深扎入南国的土地,再也不愿意迁徙,借以表现自己的独立不阿、洁身自好的品格。《橘柚垂华实》的写法当受到屈原的启发,而且所言之意相同。
C.“芳菲”写出橘的香气,“青黄”展现橘的色彩,突出橘的美质。
D.“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中的“因”字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因”意义相同。
(2)赏析本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3)此诗仅十句,组织得法,显示了“橘柚”命运的挣扎情状,请指出其中的两个波折,并结合“橘柚”的形象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