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髻踞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号其书曰“新语”。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则吕氏谋益衰。陆生以此名声藉甚。

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佗,令尉佗去黄屋称制,令诸侯,皆如意旨。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尉佗,又名尉他。②真定,即今河北正定。③太尉峰侯,即周勃,封降侯,后因功升为太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佗椎髻踞见陆生 箕: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
B.高帝不,有惭色 怿:高兴
C.常燕居深念  燕居:坐立不安
D.令诸侯  比:与……同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佗平定南越,在陆贾初次出使时,赐陆贾价值千金财物,因而成功受封为南越王。
B.文章记述刘邦骂陆贾用语粗俗,但又能接受陆贾的批评,这体现作者务实的写作态度。
C.陆贾认为国家危难时,将军作用重要,他曾游说陈平与太尉周勃联手,应对诸吕阴谋。
D.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尉佗去除僭越之仪,最终使他服从汉朝的管治、约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2)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
【小题4】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佗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10: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都是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以后也称分封的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众乃皆伏。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摘编自司马迁《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B.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C.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D.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季父”即最小的叔父。
C.“江西”即现在的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省会南昌。
D.“禆将”,副将。禆,古代的次等礼服;唐初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裨”为:“裨,助也,相副助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起兵反秦时才二十四岁。项氏好几辈人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羽年少时学习文化和剑术都没有学成,但有志于学习军事学知识,经过学习,对兵法的大意,了解透彻。
C.项羽手里拿着郡守的头,身上佩挂着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
D.项梁配合项籍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项梁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鸿门宴》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①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②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①伍员:即伍子胥。②铍:古兵器之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亡:逃跑,逃亡
B.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卒:死
C.善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一样
D.皆王僚之亲戚也   亲戚:所有的内外亲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B.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C.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D.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了解专诸的能力,在劝说吴王僚攻楚不成时,看出了公子光想谋杀吴王僚的想法,于是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诸樊死后,吴国采用了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法,当传到季子札的时侯,季子札逃走了,于是吴人拥立了夷眛的儿子僚为王。
C.吴王僚对公子光有戒心,担心公子光杀己篡位。当公子光宴请他时,为了保护自己,吴王僚的士兵从王宫一直排到了公子光的家门口。
D.专诸趁献鱼的机会,用藏在鱼肚里的剑刺杀了吴王僚,他也被护卫杀死,从中可以看出专诸虽有智计却武艺不高,最终也因此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
(2)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妃嫔
B.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 倨:傲慢
D.大王必欲臣 急:急切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
②王问:“何知之?” 秦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故燕王欲结
④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城入赵璧留秦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