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忌妒
B.平其功 伐:自夸、炫耀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恨、痛心
D.其辞  微:微小细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B.信见疑
C.《国风》好色不淫
D.皭然泥不滓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当,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善于交际,深受信任,常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C.屈原草拟好宪令后,上官大夫想夺过去据为己有,屈原不给遭到诬陷。
D.文段最后一句说屈原的志趣可以和日月争光辉,是对屈原的高度褒奖。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0 02:4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异之,授都督。(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B.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C.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以剑舞
B.①遣将距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
C.①沛公霸上  ②度我至中,乃入
D.①范增数目项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
【小题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C.《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它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魅结其据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家,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服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泽而有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程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蜂侯,蜂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蜂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B.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C.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D.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门客,是我国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B.剖符,是封建帝王用于封赏功臣的契券,用竹或铜、术制成,分剖为二,君臣各执一半。
C.诗书,指《诗经》和《尚书》等经书,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
D.太尉,官名,秦朝时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居三公,西汉初沿袭秦制,地位仍然很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能言善辩,受到高祖赏识。陆贾随从高祖打天下之时就以日才好著称,常伴随高祖左右,出使诸侯;后来成功出使南越,得到高祖的赏识和提拔。
B.陆贾义正辞严,尉他归汉称臣。陆贾奉高祖之命出使南越,起初南越王对他傲慢无礼,陆贾义正辞严,晓之以理,最终使尉他接受封赐,向汉朝称臣。
C.陆贾直言进谏,高帝采纳建议。陆贾主张得天下后应放弃以武力治天下,却遭到高帝的训斥,但他毫不气馁,极力劝谏,使高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陆贾心忧汉室,献计削弱吕氏。诸吕擅权时,右相陈平明哲保身,陆贾为汉朝社樱着想,向陈平献策,让他联合绛侯,从而打破了吕后篡权的阴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2)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素:向来,本来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徒:空,白白地
D.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才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夫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击沛公于坐,杀之。
C.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项王按剑跽曰
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大功 微夫人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君幸与赵王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求人可使报秦者
D.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5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设营驻守
B.时不利兮骓不  逝:奔驰
C.于是项王乃上马 骑:骑马
D.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夜起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项王乃复引兵东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声,“大惊”,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
B.项羽“悲歌慷慨”,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C.项羽面对灭亡,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的宿命。
D.项羽“快战”,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也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