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汉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骞为太中大夫。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因言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是断匈奴右臂也。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跃至乌孙,乌孙国分,王老,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之。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方欲灭胡/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康居传大月氏/以天下之士
C.可使,使遗之他旁国/有狼当,人立而啼
D.外围由此之/言必,行必果
【小题2】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张骞,汉中人/刘备天下枭雄
B.若欲何之/沛公安在
C.复为匈奴所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D.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B.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C.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D.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笫一个年号,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也是古人用来纪年的方式。
B.单于处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股用于升任高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拔、陟、超擢、左迁等等。
D.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副使均持节,是为方便派遣出使各国。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坚毅守节,主动应募出使联合月氏,遭匈奴拘留十几年,虽受善待,仍坚守汉使职责不肯投降。
B.张骞忠勇机智,不仅抓住机会成功到达月氏,还趁匈奴内乱逃返汉朝,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
C.张骞出使乌孙虽未达成目标,但通过派遣副使顺道出使大宛、康居等国,使西北国开始与汉朝来往。
D.张骞之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中的巨大影响力。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7 09:5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盆缻秦王   奏:进献
B.相如张目之   叱:怒目而视
C.于是秦王不   怿:高兴、愉快
D.相如召赵御史 顾:回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西河外渑池 不能容远近
B.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若舍郑以东道主
C.于是相如前进缻,跪请秦王   人之力而敝之
D.赵亦盛设兵待秦     死犹为厉鬼击贼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会前,蔺相如和廉颇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了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
B.渑池会上,秦王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以守为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与秦王针锋相对,智斗秦国国君,使秦王自取其辱。
C.渑池相会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正面刻画,表现了蔺相如能言善辩、娴于 辞令的外交家的素质,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凛然气概。
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说明渑池会的胜利是以廉颇陈兵国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准备为后盾 的,是赵国外交和军事两相配合的成功,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老弱罢转漕B.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
C.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D.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徒:只,仅仅
B.遂走还入     壁:墙,墙壁
C.自功伐 矜:夸耀
D.五年亡其国   卒:死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龙且往击之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B.天下匈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 斧斤时入山林
C.韩信自立为齐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汉有善骑射楼烦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A.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B.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
C.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D.乘势起陇亩之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王闻之,大喜。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笑武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前为曰 表示感谢
B.至陛下   殿前的台阶下面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D.荆轲笑武阳 回头
【小题2】结合加点的文字提示,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群臣
B.(荆轲)踞以骂曰
C.秦王闻之,……乃朝服
D.荆轲顾笑武阳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  布衣权至使将军
B.是时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辱解
C.使毕使前     越王勾践栖会稽之上
D.朝服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求谋臣
【小题4】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A.①右手拿匕首刺秦王。
②(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不像原来的估计。
B.①右手拿着匕首向秦王的胸口刺去。
②(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C.①右手拿着匕首向秦王的胸口刺去。
②(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不像原来的估计。
D.①右手拿匕首刺秦王。
【小题5】将下列6句话编为4组,都反衬出荆轲性格特点的—组是( )
①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群臣惊愕,卒起。
⑥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④③
D.②③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丙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薅,尉尽不能对。虎屡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麈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岀,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賴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令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洗之则已令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后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
B.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C.谒者是皇帝的侍从人员,负责宾客迎送、接收奏章、通报传达等,主官称“谒者仆射。
D.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仕不顺,后受赏识提拔。他做骑郎十年不调职,后经推荐做了谒者,又因向文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受到提拔。
B.张释之劝阻文帝,不以口辩用人。文帝想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张释之指出这样做会让天下人重口舌之能而不踏实做事。
C.张释之不畏权贵,弹劾太子犯法。太子与梁王到了司马门却没有下车,张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
D.张释之秉公执法,不惧文帝怒气。县人惊扰了皇帝车驾,在皇帝发怒责怪他处罚太轻时,张释之依然坚持按照律法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__________。”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牌位。

【小题1】选文最后一段引用了《老子》中的一句话,请将其补充完整:“天道无亲,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归焉(___________)
(2)天下周(___________)
(3)糟糠不(___________)
(4)盗跖日杀不(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伯夷之意    ②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   ③伐纣    ④左右欲之   ⑤扶而之   ⑥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⑦伯夷、叔齐之   ⑧盗跖杀不辜
A.①⑥⑦/②/③⑧/④/⑤B.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D.①⑦/②/③⑧/④⑥/⑤
【小题4】选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睹轶诗可异焉   ②盍往归焉   ③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④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小题6】简述“伯夷、叔齐耻之”的原因。
【小题7】在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上,作者与孔子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