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世家

司马迁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贡而问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粥,通“鬻”,卖。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楚救陈,于城父 项王壁垓下
B.小人斯滥矣  人则反本
C.不容何 而刘夙婴疾
D.由大司寇行相事 于是沛公起,衣谢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蔡大夫担心孔子被楚重用,会对陈蔡当权者不利,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政治才干。
B.被围困陈蔡之间时,孔子处变不惊,照常传习诗书礼乐,引起一些弟子的反感和怨恨。
C.在与弟子交流时,孔子表明了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流露出对自己人生信仰的怀疑。
D.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担任大司寇,为政三个月后,买卖有市,礼数有序,路不拾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小题4】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3 11:5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与》,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有删改)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于弱,大封同姓,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是错。吴王先起兵,诸侯遂并力发兵西。吴王发使遣诸侯书曰:“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七国反书闻天子,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盎对曰:“吴楚以反为名,西共诛是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故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后十余日,错斩东市。则遣袁盎奉使告吴。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

(《史记·吴王濞列传》节选,有删改)

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干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共宗,悲夫!

(《汉书·袁盎晁错传》节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C.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D.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煮海”,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相传此法始于黄帝之臣夙沙氏。《世本》书中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君主祭社稷以祈国事太平,五谷丰登。
D.“赞”,用以阐发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史传中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如《左传》称“君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三国志》称“评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封地,此举招致诸侯们的反对,晁父担心晁错安危,赶来劝说,晁错却不为所动,晁父伤心自杀。
B.景帝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为自己的决定而懊悔。
C.晁错认为吴王刘濞为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流亡人口,图谋叛乱。
D.袁盎主张斩杀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诸侯原来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就能兵不血刃结束战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未全其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内诸侯军 内:进入
B.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C.先入关者王之 王:使……为王
D.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与,不知
C.珍宝尽有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B.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C.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D.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小题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①,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亡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注释:①组:绳子②案堵:安定有序。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使人致命于怀王 致命:传达言辞,禀报
B.诽谤者 族:灭族
C.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D.然身坚执锐首事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将相诸君籍之力也    玉斗一双,欲亚父
B.凡吾所以来,父老除害  击破沛公军
C.收其货宝妇女东 今行无信
D.乃秦王属吏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收其货宝妇女而
B.又心怀思欲
C.如绣夜行
D.人言楚人沐猴而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相同的一项是(  )
A.籍何以至此
B.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小题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C.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D.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亲自和秦官吏一起到乡间告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名望的人,自己还军霸上的原 因是想等着诸侯到来共同制定规约。
B.鸿门宴上,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王留刘邦和他一起饮酒。范增多次举起玉玦是要暗示 项羽杀掉刘邦,断绝后患。
C.项羽认为,当初立诸侯的后代为王,是为了讨伐秦国,但是战斗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项羽和诸将相。
D.三篇选文都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描写手法上,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刻画了项 羽、刘邦等人的人物形象。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义帝亡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