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根本原因。
D.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二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0 11:0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垓下:地名,故地在今安徽省灵璧东南沱河北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营垒
B.田父曰“左”   欺骗
C.山东为三处   约定
D.骑皆曰:“如大王言。” 信服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虞兮虞兮奈何/入前为寿
B.有二十八骑/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D.天之亡我,我何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部下骑马跟从的勇士八百多名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打败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吾知公长者
我知道您是辈分高的人
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汉军)就派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他们。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小题5】《项羽之死》一文中,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为我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项羽形象。请用一个成语或者四字词语评价项羽,并结合相关内容来加以解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广以良家子从军去胡。及孝景初立,广徒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之百骑,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引兵而去。孝景崩,武帝立。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引而入室,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后,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广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可指司马、司徒、司空,也可指太傅、太师、太保。汉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C.元将:汉武帝的年号之一。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才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结发:即束发,束扎发髻以区别于童年时期的发型,表示成年,与”弱冠”的年龄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他一生与匈奴战斗,能够以少胜多,险中取胜,匈奴人闻其名而避之。
B.李广体恤士卒,宽缓治下。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爱戴,士卒都甘愿为他效力。
C.李广一生未得封爵。才能、名声不如他的李蔡位至三公,他曾经的部下有的也被封候,而李广却终身未得封候。
D.李广最终羞愧自杀。李广作战时没有向导,迷失道路,无功而返,最终因羞愧难当而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大将军青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故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同类题3

申屠嘉

司马迁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大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节选自《史记·中屠嘉列传》)

(简注)①弄臣皇帝亲近狎玩之臣。②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③堧(ruán)垣:宫外的墙。
(阅读指要)申屠嘉为人清廉正直,不畏权贵。司马迁评价申屠嘉时,肯定了他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他缺乏权术,因而有异于萧何曹参、陈平等人。文中叙事不枝不蔓,又以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有立体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恐天下以吾广国(____________)    (2)见无可者(____________)
(3)汝往,吾今使人召若(____________) (4)嘉坐自如,不为礼(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丞相奏事毕,言曰 ②至舍,呕血而死B.①不来,斩通 ②不出,火
C.①而丞相嘉自绌言不用 ②衣食安,弗敢专也D.①悔不先斩错,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人以俭相诟病
【小题3】指出下列句中代词“其”、“此”的具体所指。
(1)文帝尝燕饮通家,宠如是。
“其”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吾弄臣,君释之。”
“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⑥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2)此吾弄臣,君释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本文中的“豫子”。
C.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
B.诸郎中执兵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在古时指书写礼单和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
B.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D.必得契以报太子也:太子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文中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荆轲形象。
C.侍医夏无且想用自己随身的药囊捉住荆轲,解救秦王。
D.文中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