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后来的。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   道:通“导”,引导
C.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B.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C.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D.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是,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重耳谢。里克使迎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四月,周襄王使周公忌父会齐、秦大夫共礼晋惠公。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晋军败,获晋公以归。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卒与粟,自雍绛 属:连续B.欲诛之,其无乎?  辞:推辞
C.惠公礼,召公讥之   倨:傲慢D.乃令使谓秦缪公    间:暗中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是
A.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B.里子寡人不得立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寡人争之弗能得,故秦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
D.亡郑晋,于晋得矣 持千金之资币物,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克使迎夷吾梁 嘉为先言秦王
B.内犹有公子可立者外求    秦王必喜善见臣
C.始夷吾河西地许君 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D.秦缪公发兵送夷吾于晋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只用于男性,和“弟”的用法不一样。“弟”有时可以指女性,如“骊姬弟生悼子”。
B.“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寡人”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
D.“东道”指请客的主人或接待别人的人。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因郑国在秦国之东,甘愿做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或“东道主”。
【小题5】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小题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B.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C.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D.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夷吾想回晋国继承君位,吕省、郤芮等人对此很怀疑,认为只有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国,才不会有危险,因此夷吾派他们去贿赂秦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秦国饥荒攻打他们,理由是“之前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晋国战败,惠公成为俘虏,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太子圉继位。
【小题8】(1)秦缪公派兵送夷吾归国和惠公夷吾元年“倍秦地”一事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记载,相对应的文字为“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请翻译这句话。
(2)面对晋国和秦国的合围,郑国危在旦夕,“乃间令使谓秦缪公”并以“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的说辞成功说服秦缪公退兵。这说辞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表述总结得更为简洁:“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请翻译这句话。
【小题9】《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但就是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却在大兵压境之时,“夜缒而出”,独闯秦营,最终使秦国退兵。综合选文、课文与《东周列国志》里的这段文字,分析一下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徐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B.“博士”仅为学位名,为学位的最高一级。
C.“公卿”即“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拜”在古代既可以指授予官职,也可以表示恭敬的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写文章闻名当地。他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曾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皇上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向皇帝上疏,反映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制度的规定,建议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是时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C.出塞,出东道    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
(2)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词类活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且庸人尚之 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而相如叱之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空以身草野  欲因此时武 反欲两主
D.怀其璧  皆共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叔孙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B.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C.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D.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起儒者参与政治制度的制订和国家的管理,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B.征,又称“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自上而下选用官吏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秦汉时的“察举制”。
C.趋,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相同。
D.“设九宾”,设置九位传呼、导引的赞礼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设九宾于廷”的“九宾”,指九宾大礼,是战国时代诸侯国在外交接待上的最高礼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孙通善择明主。最早跟随项梁,随后投靠怀王,怀王被项羽立为义帝后,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自从投降刘邦后,叔孙通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B.叔孙通为主分忧。刘邦夺得天下,有功劳的大臣在皇帝面前举止失当,叔孙通主动请缨,征召儒者为朝廷制订臣子拜见君主应该遵守的礼节规范。
C.叔孙通见识深远。高祖夺得天下后,叔孙通对皇帝陈述儒者可与守成的道理,为高祖接受;到鲁地征召,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不知顺应时势的变化。
D.叔孙通不贪名利。长乐宫朝贺大典圆满成功,叔孙通受到五百斤铜钱的奖赏。他把这些铜钱全部分给了各位儒生,受到儒生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论次(注)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B.来者     思:使动用法,使……思考
C.放失旧闻   放失:散乱丢失
D.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搜集、归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给谁的信,如“报……书”、“答……书”等。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中“仆”字就是自称的谦词。
C.通假字是古文言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选文中加框的“底”“失”“愠”“责”字均为通假字。
D.孔子所作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所作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小题3】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B.甲文中“身毁不用矣”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也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不平。
C.乙文中作者表明《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D.乙文中“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为陇西、雁门、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居久之,武帝立,程不识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士吏治军簿至明。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而苦程不识。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元狩四年,大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莫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指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是汉朝军队两种之一,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
B.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5人为行,25人为伍。《史记》载,陈涉出身“行伍之间”。
C.结发,束发,古代男子一般到了15岁即可束发,这里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轻的时候。
D.刀笔,古代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在古代是指“审判员”兼“记录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射术,以力战闻名。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善于骑射,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曾经担任陇西、雁门、云中的太守,都因为力战而闻名。
B.李广治军有道,简易有谋略。李广行军不讲部曲编制和行列阵势,但文书军吏处理事务很仔细,所以匈奴人还是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乐意跟随他。
C.李广临危不惧,机智脱身。在雁门关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战败被俘,但他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找准时机飞身夺马,凭借一身本领成功脱身。
D.李广遭遇坎坷,最终含愤自杀。李广一心想抗击匈奴,但不被天子信任,又没有得到大将军的有力支持,最后,李广以自杀抗议朝廷的不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不义 亡:逃跑
B.秦时与臣,    游:交游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D.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nǎng):以往,从前。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④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B.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C.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加横线的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
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B.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C.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
D.言足下于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乃齐人   翻译:他以前是齐国人
B.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翻译: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
C.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翻译: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D.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翻译: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不计较,表现出他能含羞忍耻、深沉稳重的性格。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充分体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平庸之人,当太子丹表示想结识荆轲时,田光推荐了他。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