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通“诫”,告诫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兴起。 |
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 |
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
A.所以动心忍性 |
B.劳其筋骨 |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D.百里奚举于市 |
A.孟子认为人才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造就,所以人们应正确面对逆境,不能在逆境中无所作为。 |
B.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
C.孟子采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最终使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既十分深刻,又让人好懂。 |
D.孟子的观点启示我们,人一方面要经得起苦难,要在苦难面前看到希望;另一方面也要经得起安乐,在受到荣华富贵的诱惑时,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意志。 |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鳖不可胜食 胜:尽,完。 |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
C.鸡豚狗彘之畜 蓄:蓄养。 |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夺取。 |
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C.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直接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意见。 |
D.孟子委婉地针砭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不拘于时,学于余。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C.履至尊而制六合。 |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
B.“不可……也”的句式,给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义断句。(限4处)
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小题2】历史上,宋朝大儒 (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 》辑定为“四书”。他的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称之为 。
【小题3】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小题2】这段话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以:用来……的。 |
B.察于人伦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C.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暴发。 |
D.反身而诚 反:反省。 |
A.马之千里者 |
B.石之铿然有声者 |
C.句读之不知 |
D.人马烧溺死者 |
A.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并且可以扩展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 |
B.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 |
C.人如果晓得扩大充实四种发端,就会像火那样由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那样由开始流出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
D.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更加 |
B.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
C.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
D.王无罪岁 罪:归罪 |
A.河东,其中的“河”指黄河,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内,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B.王道,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 |
C.庠序,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都指的是地方学校。 |
D.黎民,又称“黎元”,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黔首、布衣、白丁等也是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
A.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着梁惠王“民不加多”这一困惑展开的。 |
B.孟子用比喻说理方式帮助梁惠王认识到,他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 |
C.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具体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
D.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方法,同时劝勉梁惠王割除虐政。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合称“孔孟”。 |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春秋》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 恶:怎么,如何,何。 |
B.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
C.揠苗者也 揠:拔起。 |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闵:怜悯。 |
①其子趋而往视之 ②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③以直养而无害 ④以其外之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A.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
B.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如果去培养它,就不要去损害它。 |
C.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 |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
(1)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亦走也 |
B.斯天下之民/至焉 |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 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
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
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
D.《寡人之于因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