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
B.直不百步耳 直:只是,不过。 |
C.数罟不入洿池 数:读作cù,数量多。 |
D.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
A.①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B.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C.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以其无礼于晋 |
D.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朝济而昔设版焉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七十者衣帛食肉 |
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A.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见:谒见。 |
B.暴未有以对也 对:正确。 |
C.举疾首蹙![]() ![]() |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旄:牦牛尾。 |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
(1)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2)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救济。 |
A.①尽心焉耳矣 ②不可,直不百步耳 |
B.①河东凶亦然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C.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王如知此 |
D.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
C.孟子投其所好,用作战的故事讲道理,以避免梁惠王产生抵触情绪。 |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
B.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
C.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
D.王无罪岁(犯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
A.“寡人”意指道德品质高尚之人,是中国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
C.“王道”与“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
D.“孝悌”属于中国古代孝文化,“孝”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悌”指敬爱兄长。 |
A.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揭示出梁惠王的政治与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谓妙极。 |
B.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国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 |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回到梁国来了。 |
D.“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体现了孟子的环保意识以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 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A.寡人之于国也 |
B.移其粟于河内 |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D.谨庠序之教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D.王无罪岁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
A.选文第一段用了一组排比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产生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B.选文第二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的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
C.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
D.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孟子的论述鞭辟入里。 |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甲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一:全,都;洒:洗刷。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遗憾 |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悌:敬爱长辈 |
D.彼陷溺其民 溺:落水,引申为“深渊” |
A.长子死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 |
B.王往而征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恐美人之迟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东败于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A.甲乙两文都是魏国的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都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
B.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甲文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
C.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D.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问题所在,甲文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民溺”。 |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②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革示之者,知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光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回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夭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与:赞同 |
B.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残暴 |
C.使之主事而事治 主事:主持 |
D.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 之:的 |
A.天子: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
B.请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不用服役、出兵勤王。 |
C.崩:文中指“驾崩”,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皇帝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就好像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如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 |
D.丧: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等是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的,穿丧服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等。 |
A.天子真的有权把天下让给别人吗?孟子对此是有不同见解的。在文中,孟子与学生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
B.孟子最后明白无误地说:天子的地位虽是“天与之”而实际上却是“民与之”,是民权思想、民主思想的鲜明体现。 |
C.孟子最后所引《秦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 |
D.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和民生的角度来研究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君和民的关系,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说法。 |
(1)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岁:年成 |
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顺父母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
D.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到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申之以孝悌之义 | D.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桑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
D.节选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乙)
曾子①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②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③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②箦(zé):席子。③季孙︰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
B.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
C.幸而至于旦(侥幸) |
D.举扶而易之(更换) |
A.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
B.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
C.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
D.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
C.乙文抓住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言简意赅,而人物神情宛肖、呼之欲出。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 |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精神,乙文中“曾子易箦”这一行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的具体表现。 |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