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制止,约束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罪     岁:年岁,时间
【小题2】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课外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感慨的原因之一是:黛玉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找宝玉,___________(人名)不开门,黛玉错疑宝玉。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文中孟子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当前题号:2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于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注)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小题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
【小题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中的孔子言行及弟子评价,对孔子的处世之道作简要评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皋陶[gāo yáo],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皋陶又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 “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 罔:没有
C.故民之从之也      轻:容易
D.俯不足以妻子 畜:养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龟玉毁椟中
C.有仁人在位 激于义而死者也
D.今制民之产 其下圣人亦远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先阐述“王道之始”的做法,然后指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最后批评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而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
B.乙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如果不能制恒产以养民,等百姓犯了罪再去处罚,这是“罔民”;并顺势劝导齐宣王要制民之产,安定民生。
C.孟子论辩时善于把握对方心理,连用数量词将宏伟蓝图生活化、具体化,极具诱惑力;同时用语短促有力,善用排比,气势恢宏。
D.孟子善用比喻论证,如选文中所用“非我也,兵也”以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而深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并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故患有所不也 ⑵人之所欲莫于生
【小题2】用“/”为乙文画线句断句。
争 一 言 以 相 杀 是 贵 义 于 其 身 也 故 曰 万 事 莫 贵 于 义 也。
【小题3】下面对甲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先把“生命”和“义”类比为“鱼”和“熊掌”,引出自己的主张。
B.其次运用假设推理,指出“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者”。
C.随后进一步明确,贤者与愚者的差别即在于是否能保有“义”而勿丧。
D.从整体思路看,孟子的论证采用了“归纳”的方式,逐层推导出结论。
【小题4】乙文的论证层层推进,首先论证了 ,其次论证了 ,最后由比较而直指论点。其所提倡的与甲文如出一辙,即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小题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不王者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涂有饿莩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殍而不知 发:分发粮食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反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孟子采用排比的手法,给渴望民众拥戴的梁惠王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孟子运用比喻论证,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并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D.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选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①矢而后反。”

(乙)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眊:mào,暗淡无光)焉。听其言也,观其眸也,人焉廋(廋:隐匿)哉?”

(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乘,shè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乘。
【小题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2)发乘矢而后反。
【小题3】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
【小题4】“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
【小题5】(甲)文中,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从(乙)文来看,孟子“取友”的方法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上述两文中孟子的观点你有何评论?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

材料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注)①世:一世为三十年。
【小题1】在治国理念上,孟子与孔子都主张_____________,但孔子强调施政的持续性,而孟子强调施政的有效性不在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看法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