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小题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的人。
【小题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A.《论语》是孔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其“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
B.《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易经》《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
D.《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通过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来表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呼唤人性美;通过观众前后态度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即人性之中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人性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 |
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B.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C.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这里用第一个意义。 |
B.“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此处用作谦词。 |
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商朝曰庠,周朝曰序。 |
D.“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这番话有美化士人贬低人民之意。 |
B.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
C.文中提到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牲畜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
D.文章最后一段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孟子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主张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收成不好 |
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职务 |
D.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细密的渔网 |
A.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弃甲曳兵而走 |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虎兕出于柙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
C.《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
D.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的语段,孟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 不 闻 子 产 之 相 郑 乎 推 贤 举 能 抑 恶 扬 善 有 大 略 者不 问 其 短 有 厚 德 者 不 非 小 疵 家 给 人 足 囹 圄 空 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①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放:丢失。【小题1】第一段材料,让人想起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两段材料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 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③矶:激怒。【小题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 “孝”的本质。
【小题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 B.①③⑤ | C.③⑥⑦ | D.②④⑤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小题2】上述主张的实现的途径,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