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苗者也,——非徒无益,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恶:怎么,如何,何。
B.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C.揠苗者也   揠:拔起。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闵:怜悯。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子趋往视之  ②非徒无益,又害之
直养而无害    ④其外之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B.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如果去培养它,就不要去损害它。
C.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08: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断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渐渐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文字的诵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道为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靠近
D.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同类题3

(1)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缘木求鱼”出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赤子之心”出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_________”出自“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2)下面是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的一段文字,请在画线处填上人名
_________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3)从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祖父(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什么形象特点?请各用一个词概括。

“我说,从今以后,高家的子弟,不准再进洋学堂!听见了没有?”他说了又咳嗽。

“是,是。”觉新答应着,他惶恐地站在那里,祖父的每一句话打在他的头上,就像一个响雷。

 觉慧站在觉新的旁边,他的心情却跟觉新的完全不同。他虽然感到空气压迫人,但是他并不惶恐。他一点也不害怕。他在心里暗笑,他想:“纸糊的灯笼快要戳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名著中文段,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

“好姻缘”指什么?这次摔玉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摔玉的原因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于朝廷
D.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小题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B.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小题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亦走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 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因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