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选自《孟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不要 |
C.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
D.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
B.则修文德以来之 然而隐忍以行 |
C.然而不王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
D.非我也,岁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A.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之举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的表现无本质区别。 |
B.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止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表露出了他的这种思想和论辩的目的。 |
C.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养民、富民、教民这几方面,孟子认为要想“王天下”,教民最重要。 |
D.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凶亦然 凶:收成不好,荒年 |
B.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遗憾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考察 |
例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C.师不必贤于弟子 |
D.当其欣于所遇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了,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而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 |
B.孟子认为梁惠王的“尽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并提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
C.孟子善用比喻,如“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
D.本文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
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刍荛②者往焉,雉兔③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囿:园林。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③雉兔:捕鸟猎兽。④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请结合上述有关“囿”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小题1】出自本段的成语是 。(1分)
【小题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4分)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
B.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C. 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小题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①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以?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孟子 离娄上》)
②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③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小题1】上述材料中①中的“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包含了一个教育的道理,是___________。③这是一则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中,“厚”是指“厚待”,“薄”是指“薄待”这两句话分别针对怎样的教育和学习的弊端而言?对“其中锐者,其退速”你有什么感触?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寒衣处处催刀尺 |
D.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A.《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
B.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
C.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
D.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