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2)这段论述中,孟子向君王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②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③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④?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可怪。无或:莫怪。②有萌:指善端。
③援:取。④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从选段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 “□□□”。(用原文回答)(2)这段论述中,孟子向君王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联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是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联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B.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C.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D.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D.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A.孟子意在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B.孟子明确地说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
C.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比喻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
D.段末孟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小题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
(注解)①尔也:如此罢了。②圹:同“旷”,旷野。③爵:同“雀”。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然 (2)谷不可胜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然 (2)谷不可胜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粟于河内 | B.树之以桑 |
C.然而不王者 | D.王无罪岁 |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小题3】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A.谷不可胜食也/ 何可胜道也哉 |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A.“求在我者”的“求”指的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即精神的自我完善。
B.“求在外者”即所谓的向外之物,并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
C.孟子认为万物都为自己而存在,犹如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
D.孟子由“万物皆备于我矣”引出儒家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诚”和“恕”的追求。
(2)联系孔子的主张,说说如何做到“强恕而行”。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有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在我者”的“求”指的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即精神的自我完善。
B.“求在外者”即所谓的向外之物,并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
C.孟子认为万物都为自己而存在,犹如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
D.孟子由“万物皆备于我矣”引出儒家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诚”和“恕”的追求。
(2)联系孔子的主张,说说如何做到“强恕而行”。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雷雨》剧情的矛盾冲突是这样构成的:周朴园与要求个性解放的妻子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感情矛盾则是条暗线,还有周朴园与工人阶级的代表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三条线索同时并存,互为影响,引人入胜。 |
B.《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能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善于健忘,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了,但也有难忘的,临死前他对画押的圈画的不圆一直耿耿于怀。 |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他认为要实行王道,关键在于保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而他的性善论的哲学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同时认为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人皆可以为尧舜”。 |
D.陆蠡的《囚绿记》通过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描写,再现出作者“永不屈服于命运”的追求精神;而戈埃罗的《炼金术士》则通过做梦、解梦、弃梦、促梦、寻梦、破梦、圆梦的过程叙写,生动地表达要曲从于命运安排的主题。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
C.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旨在总结秦朝速亡的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骈体文的语言特点,同时强调文以载道。《师说》这篇文章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学习的风气。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先后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B.“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杜牧的《阿房宫赋》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属于此类文体。 |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尊称他为亚圣。今存《孟子》即为其所著,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
D.舒婷,原名龚佩瑜。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